寫作教室/貼近日常卻更難發揮? 運用想像力——架構的排兵布陣
示意圖/ingimage
113學年度國寫情意題的題目是「縫隙的聯想」,這一道題目相較於前一年「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是更容易的──對於高中學生來說更爲切身,貼近於日常生活中可能面臨的處境。然而,也正因此更難發揮,許多同學想當然耳地將課業壓力納爲題材,但如何能在一干相似題材的書寫中脫穎而出,非常考驗執筆者的審題能力、想像力與運作。
首先要從範文《樹木教我的人生課》中找到各段的意旨,第一段揭示爲生存而展開的「競爭」,第二段陳述過度競爭帶來的「壓力」,第三段則提倡「紓解」,甚至是適當地放下爭念,末段收攏於對縫隙的肯定,以及其中蘊含希望的「生存空間」。由此可知,此一題目正是要我們表述自己生活經驗中,從競爭─壓力─紓解─生存空間演繹出對於生命的感思、體悟。
接着,想像力與運作是重要的。既然很難逃脫以「課業壓力」或相類經驗爲題,比選材重要的是「如何」表達──結構佈局、整體行文的前後鋪排其實正是運用想像力的一條好路徑。不少同學會選擇順向從定義題目寫到經驗、感悟,這是一種安全的寫法,但也容易形之於無趣;若能調動佈局的順序,將會給予此文另一種可能性,例如:先描繪「紓解」時的生活場景,再接續以原本生活中的競爭壓力爲對照,轉而回到如今體會生存空間之必要的醒覺,最後重新定義「壓力」,並肯定壓力與縫隙的相輔相成,則此一「紓解─競爭─生存空間─壓力」的佈局順序,將會使整篇文章產生更高的靈活度與特殊性。
作文也許是不少同學們的噩夢,但又何嘗不是件有趣的事情呢?在有限的框架中尋找無限的可能性,正是人們的一小縮影。重新審視作文以及它的框架,去思考如何排兵佈陣、靈巧運作,也是叩問着我們:如何在縫隙中找到自己,如何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中「製造」屬於自己的縫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