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需要最強大腦?這招能幫你擁有整座圖書館

松鼠:

你好。不要懷疑,愛記錄是好習慣。記是寫的雛形,更是基本功。不要迷信大腦,人類大腦在機械記憶這塊還不如初代計算機。它是用來創造的。

博聞強識自然好,老天爺賞飯吃。我記憶力非常一般,就曾爲此苦惱,還試過背大量素材,但效果不咋樣,該忘還得忘。留在腦皮層的多是機緣巧合的東西。

後來,我意識到,寫作既然是創造,那就要揚長避短,騰出大腦「內存」做更重要的事。

於是,我開始記筆記。最初用紙質筆記本,也遭遇你說的問題,時間長了再往回找就難了。既無關鍵詞可搜索,也無類別、標籤輔助,相當於很多功夫都白費了。

我想到分類,於是改用活頁筆記本,好了不少。定期把筆記頁拆出來,歸類重組。想找什麼素材,直接奔分類文件袋。

後來在一期「李敖有話說」,看到李介紹自己的「大卸八塊讀書法」,差不多也這樣。當然,他要闊氣得多,邊看書邊把書肢解,把不同內容的書頁放進對應標記的文件夾。每個文件夾代表一個類別,越分越細,最後竟有幾千個。

如何利用這座資料庫呢?李這樣說:「這些資料我不憑記憶來記它,我憑用細部的很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緊,放在資料夾子裡。我的記憶力只要記這些標題就好了。」

我覺得這方法太適合我了。我曾是理科生,成績尚可,唯獨化學學得一般。後來我想,大概化學是半理半文吧。如果能像記公式一樣記住材料的索引,那調用起來豈不是像解題一樣容易?

這個法子用了幾年,筆記軟件出來了,意味着材料不但可以數字化,搜索更容易,還能多終端同步,隨時記錄,更重要的是,不同的筆記能互鏈,打破信息孤島。一拎拎一片,信息才能升維爲知識。

於是,近十年,我已放棄紙質記錄,都交給手機。而且,我也放棄用文件夾分類,轉用電子標籤。它能解決你說的分類重疊問題,例如,某份材料既寫了經濟,也寫了哲學,那該放哪個文件夾呢?兩邊都放嗎?資料太冗餘了;放一邊呢?那等於斷了另一邊的分類關聯。

用電子標籤就簡單多了,就在這份資料同時標上「經濟」和「哲學」的標籤就行了,到時無論用哪個篩選,都能找到它。

最後,真不用感到有負擔。我想你的壓力大多來自如何設計標籤體系(分類體系),一招解君愁——隆重請出「中國圖書館分類法」。

22個大類下分若干小類,小類下又分子小類,直至無法細分爲止。人類所有真知,都能在裡面準確找到位置。

我們無腦照搬它當標籤體系即可,多好的拿來主義。

最後,祝你繼續在記錄中感受快樂。

葉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