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巴“考察”胖東來
直播帶貨大V——辛巴在宣佈要全力做線下超市及出海後,近日,其來到河南許昌,考察學習胖東來。
由此,關於雙方是否有合作的可能性,也成爲一個話題。
有企業家人士對《商業觀察家》稱,他認爲辛巴與線下,與胖東來,不是一個世界的人,"好像沒啥可合作的,也許是賣胖東來的自有品牌商品。"
《商業觀察家》則認爲,雙方還是有合作的潛力,主要在以下三個層面。
一、流量。
線上的流量已經趨於到頂,要持續獲得發展,走到線下是一個選擇。
這可能是辛巴說要全力做線下超市的原因之一。
但線上消費場景與線下消費場景有很大差異,客羣也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直播的強衝動性購買特徵與線下賣場的氛圍營造完全是兩種能力,需要兩套人馬來做。
直播的輕資產模型,與線下的重資產模型,也存有大量的經營差異與不同的經營習慣與“慣性”。
直播消費的波動性較大,有更大銷售高峰與低谷的波動。線下的銷售則相對平穩,除了促銷會帶來波動外(現在的趨勢是要降低促銷使用),平日都相對直播更平穩,且線下相比線上直播沒有那麼高的商品包裝成本與退貨率,線下的供應鏈更穩定。
直播當下吸引了一批25歲-35歲的年輕女性,她們還是敢買東西,敢買一些單價高的中高端商品。線下的主體用戶羣則主要以中老年爲主了。
理論上,線上線下兩者都需要往對方的用戶羣去拓展,以及持續去做高既有用戶羣的粘性與單客產值。因爲現在的消費市場越來越碎片化,消費者不會只“忠誠”在某一個渠道里買東西,而是會到處逛一逛到處買一買。
這些可能是辛巴要往線下走,以及胖東來未來可能大力往線上走,線上線下進行融合的基礎。
但挑戰則可能在於,線上線下如何跨越消費場景差異的鴻溝,如何建立互信與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如何產生共識,以及如何相互妥協。
二、供應鏈。
由於中國消費市場越來越碎片化,零售渠道實際上也是大幅過剩的。
由此,在當下,單純去賣貨的利潤很薄。
渠道越多,賣貨就越難。但供應鏈卻可能會越來越有整合的空間,通過向過剩的其他零售渠道供貨,供應鏈的整體利潤有可能做厚。
於是,現在的零售商都在做自有品牌了,通過去中間化、差異化的自有品牌業務來整合供應鏈,來做高利潤,來吸引消費者進店。
而要做好自有品牌,除了需要有好的團隊,還需要有規模。
沒有訂單規模,上游工廠怎麼爲零售商配套,零售商怎麼能要求上游工廠去定製化生產,怎麼有“抓手”去提升供應鏈效率。沒有訂單規模,自有品牌業務經濟上難具操作性。
像山姆會員店自有品牌做得好,也不是一開始就做得很好,而是找到消費場景,以及市場成熟後、訂單量上來後,自有品牌業務就越做越好了。由此,以胖東來超市業務的現有體量,如果要持續做好自有品牌,可能需要去找訂單增量。
目前,胖東來超市業務的銷售體量,並不是很大,只能說在區域零售商中,規模相對大一點。胖東來厲害的地方在於,按一些市場人士的話講:“30億的銷售規模卻做出了300億的感覺與聲勢。”
尤其是近一段時間來,胖東來的“聲勢”更大了,在幫扶永輝超市、步步高等上市公司後,形成了全國性的大範圍影響。一些市場人士對《商業觀察家》稱:“如果胖東來以現在的全國影響力、流量效應,去做自有品牌的直播帶貨,不得了。”
“緋聞”的另一方——辛巴則有直播經驗、有直播流量、有訂單、有營銷能力。
對於辛巴來講,他起家於直播業務,背後則是輕資產業務模型。他要走到線下,要做好供應鏈,做好自有品牌,必然需要“做重”一點。但倉儲體系、配送網絡等等要覆蓋全國,要磨合好,可能都是千億級的投入、數年時間的磨合與經驗累積。
由此,辛巴可能也需要找到一條“更快”的路。
三、專業化。
當下中國的消費零售市場,大趨勢是,朝着社會大分工、越來越專業化的方向走。
各個鏈條都越來越專業化,選品、採購、物流、陳列、氛圍營造、營銷等等,都是專業人做專業事了。
各個品類也都越來越垂直化,大家都是精選品類來做強做大了,以往的“大雜鋪”經營方式,走不下去了。
那麼,通過產業鏈的強協同,以及相互之間更開放的學習,對於彼此的生存發展都非常重要。
商業觀察家
本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