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達證券:機器人有望築造第二增長曲線 關注消費電子企業機器人“ChatGPT”機遇
智通財經APP獲悉,信達證券發佈研報稱,目前AI產業正在對人類現有產業進行深度的變革,2025年AI雲側與端側匯聚,人形機器人作爲AI端側的一個重要賽道,有廣闊的商業化空間。消費電子行業中許多企業技術底蘊深厚、工程經驗豐富,且與海內外頭部機器人企業有良好合作關係,部分優質的企業有望藉助此次機遇,築造自身第二發展曲線,建議關注目前電子行業中優質企業。
信達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機器人行業發展迅速,人形機器人商業化或已不遠
人形機器人是指形狀及尺寸與人體相似,能夠模仿人類運動、表情、互動及動作的機器人,並一定程度上具備認知和決策智能。人形機器人建立在多個學科的基礎上,是一個國家工業文明水平標誌之一。
從產業鏈看,機器人產業鏈較爲複雜,涉及環節和企業衆多。機器人行業涉及的產業部件較爲複雜,上游的原材料和核心部件包括傳感器、電機、減速器、電池、伺服機構、控制器、EMS、CPU、GPU等;中游主要爲研發、生產及系統集成,包括機器人生產的部件組裝、成品組裝、標定、測試等機器人生產環節,軟件系統研發及集成、爲客戶提供集成產品及服務等系統集成等等;下游則應用於各行各業中。
目前,由於全球工業生產智能化和家庭消費水平的提高,智能機器人行業規模增長迅速。據優必選招股書,個人/家庭智能服務機器人從2022~2028年CAGR有望達14.3%,專業智能服務機器人則有望在2022~2028年達到19.1%,綜合CAGR爲17.8%。人形機器人是智能機器人的代表,目前規模商業化的道路或已不遠。
2024年,優必選正式發佈全新一代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已進入比亞迪等汽車工廠實訓,這也是全球範圍內首個人形機器人與無人物流車等協同作業的工業場景解決方案。此外,特斯拉、Figure、宇樹科技、波士頓動力等公司也均有較大的產業化進展。
頭部大廠角逐,相關產品迭代迅速
Figure機器人戰略清晰,發展路徑明確。據FIGURE官網信息,未來人形機器人的機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體力勞動,目前全球GDP的50%佔比爲人力。第二是消費類家用,目前大約7億老齡化人口需要家庭護理。第三是外太空探索。人形機器人的未來充滿了想象力,但目前讓機器人更加智能是必要的。
FIGURE正在建造數據姻親,爲人形機器人提供支持,重要的合作伙伴包括OpenAI、Microsoft、Nvdia等等。優必選科技成立於2012年3月,是人形機器人的領導者之一。優必選率先實現了人形機器人落地應用,是全球唯一一家與多家車企宣佈合作的人形機器人公司,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系列也成爲全球進入最多車廠實訓的人形機器人。宇樹科技也發佈了人形機器人,運動能力、關節自由度等優勢較大。
目前,全球發佈的人形機器人款式較多,且大多具有自身優勢的特色。宇樹科技的Unitree H1身高約180cm,體重約47kg。配備3D激光雷達、深度相機等傳感器件,運動能力也較強。而nitree H1-2具有27個自由度,商業化前景良好。
AI推動行業發展,機器人技術的“ChatGPT時刻”有望到來
AI的發展,爲各行各業的智能化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英偉達作爲全球AI的領導者之一,也推出了相關的產品,包括Omniverse、Cosmos等功能強大的工具集合。NVIDIA Omniverse™是一個API、SDK和服務平臺,使開發者能夠將OpenUSD、NVIDIA RTX™渲染技術和生成式物理AI集成到現有的軟件工具和模擬工作流中,用於工業和機器人用例。
NVIDIA Omniverse™爲人形機器人的研發和應用提供了強大的支持,目前在許多方面都推動了人形機器人的進展,官方網站上披露的用例合成數據生成、自動駕駛汽車仿真、產品配置器、強化學習、虛擬設施集成等等。NVIDIA在CES2025上宣佈推出NVIDIACosmos™,NVIDIA Cosmos™是一個平臺,包含先進的生成式世界基礎模型、高級分詞器、面向自動駕駛汽車(AV)和機器人開發人員的加速數據處理和管理管道。
“機器人技術的‘ChatGPT時刻’即將到來。與大型語言模型一樣,世界基礎模型是推進機器人和AV開發的基礎,但並非所有開發人員都擁有訓練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資源,”NVIDIA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勳表示。“我們創建Cosmos是爲了使物理AI大衆化,並讓每個開發人員都能接觸到通用機器人技術。”
目前,領先的機器人和汽車公司,包括1X、Agile Robots、Agility、Figure AI、Foretellix、Fourier、Galbot、Hillbot、IntBot、NeuraRobotics、Skild AI、Virtual Incision、Waabi和XPENG,以及拼車巨頭Uber,都是首批採用Cosmos的公司。
風險因素:宏觀經濟下行風險;下游需求不及預期風險;中美貿易摩擦加劇風險;新技術和新產品推進不及預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