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格局揭幕,券業大時代即將開啓!
01
券商業績普遍承壓,一個新趨勢值得注意
8月的倒數第二天,隨着中原證券財報發佈,50家券商2024年半年報悉數披露完畢,證券行業的整體業績露出真容。
之前已預料到今年券商不太容易,看到財報數字也還算預料之中。
營收方面,今年上半年,50家券商股營收合計爲2462.7億元,同比下滑12.47%;其中40家下滑,佔比爲80%。
淨利方面,50家券商股歸母淨利之和爲683.96億元,同比下滑21.22%;37家負增長,佔比達74%。
上半年利潤總額排名前10的券商中,只有寥寥數家:廣發證券、招商證券、東方財富還保持了微弱增長或者將利潤下滑控制在個位數水平。
這股寒氣影響的不止公司,還有打工人。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證券從業人員總數略有下降,由年初的35.41萬人降至35.30萬人。從結構上看,經紀業務是減員最多的條線,今年以來減少了7879人;但投顧、保代和分析師等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增員,其中投顧增加3522人,保代和分析師則分別增至8615人、4607人。
雖然證券行業的整體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使得從業人員數量出現了一定的波動,但是頭部券商的人員規模依然保持絕對優勢。
其中,中信證券(1.56萬人)、廣發證券(1.2萬人)、中信建投證券(1.2萬人)、國泰君安(1.19萬人)、國信證券(1.13萬人)、銀河證券(1.09萬人)等6家券商的人員規模均保持在萬人以上。
可見,越是底子好的券商,在面對市場行情震盪、監管政策優化、業務條線調整以及數智化應用水平提升等挑戰的適應能力就越強。
儘管隨着資本市場投資環境下行、IPO降速、項目收入銳減,證券公司業績普遍承壓,但證券行業本身是一個高度受週期影響的行業,只要中國經濟的基本盤還在,那麼牛熊轉化的規律應還會重演。
我們關注的並非券商簡單的業績數字,這是“落後指標”,而更應該關注券商如何藉由這一波行業洗牌調整的趨勢,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這纔是“領先指標”。
比如,相關部門在最近一年多次強調推動頭部證券公司做優做強。去年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就提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以及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
今年4月,國務院發佈的新“國九條”提出,要支持頭部機構通過併購重組、組織創新等方式提升核心競爭力。隨後,中國證監會也密集出臺了相關配套政策文件,推動相關事項落地。
對於“嗅覺靈敏”的券商而言,積極把握機會,加速調整業務佈局、整合自身優勢特色、探索發展新方向,纔是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的正解。
而如果將目光從宏觀調至更微觀區域,企業更是大有可爲之處。例如,頭部券商通過併購重組、發力北交所、緊抓優質客戶“出海”需求等,做優做強;再比如中小券商,不貪多冒進、盲目擴張,結合自身優勢稟賦,走符合自身特色的差異化發展道路。
02
證券公司走低,是否爲大環境錯殺?
人有被冤枉的時候,公司也有被錯殺的時候。
大環境不好很多有能力的公司也會被“殺”下來。
券商現在面臨的也是行業普遍性的問題——資本市場大環境在急劇變化。
一方面,行業價格戰愈演愈烈。
自2013年“佣金戰”以來,2013-2017年行業平均淨佣金率(含席位租賃)年均降幅超過10%。
2018年降幅收窄至2.19%,2019年降幅擴大至9.08%,2020年降幅再度收窄至6.55%。
將北向資金成交佔比按照2021年月度加權平均值10.74%的比例剔除後,2021年行業平均淨佣金率爲0.280‰(萬分之2.80),較2020年的平均淨佣金率下滑約10.83%。
十年前,證券行業大打佣金戰,將佣金率從高峰時期的千分之三打到如今最低的萬分之一以下,甚至“免五”,佣金率幾乎見底。
在融資融券方面,目前市面上多家券商融資年利率可做到5%以下,還有券商給出“500萬元資金即可給到4%”的超優惠費率。
實際操作中,最大折扣已低於公示利率的五折。對2021年至2023年間有可比數據的38家上市券商融資融券利率進行統計發現,兩融利率已處於長期下降通道。
換而言之,現在不少券商已經把價格戰打到了“降無可降”的地步——融資利率如果低於4%,基本就不賺錢。因爲純資金成本就在3.4%以上,兩融綜合含稅成本約爲4.2%,這是盈虧線。
另一方面,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整體持續下滑態勢,這點直接反映在上半年各大券商的財報上。
經紀業務方面,44家數據可比券商股,經紀業務手續費淨收入合計爲458.59億元,同比有所降低。
投行業務方面,44家數據可比券商股投行業務淨收入合計爲140.18億元,同比下滑41.04%。
然而疾風知勁草,越是發展環境發生劇變的時候,越能看出誰的韌性更強。雖然行業整體的形勢不佳,但是行業頭部券商的業務線在擴張,資產質量正在提升。
比如廣發證券2023年,債券承銷規模大幅增長,主承銷發行債券416期,同比增長121.28%;主承銷金額2444.42億元,同比增長72.05%;今年上半年,其代銷金融產品保有規模超過2200億元,較上年末再度增長4.0%。
還有中信建投證券的經紀業務新開發客戶121.76萬戶,累計客戶總數1337.32萬戶,同比增長10.20%。
從業務的增速來看,山西證券(14.03%)、國聯證券(6.88%)、財達證券(1.69%)都實現了業務線的擴張。
可以說券商開始進入發展的分水嶺——從“做大做強”轉變爲“做優做強”。
03
行業集中度提升,強者恆強
這世界,不增不減。這個理論放之四海而皆準。
爲什麼會不增不減,是因爲行業一直在洗牌。
距今並不遙遠的十多年前,證券行業就經歷過一次大型洗牌,這是一段老從業和老股民都無法忘卻的過往。大約是在2002-2005年,那段時間比較特殊,熊市漫漫,“998”這個永遠值得銘記的指數就誕生於這個時期。
熊市裡,那些靠天吃飯的公司就很難熬了......據不完全統計,那段時間內至少有20家券商破產!一直到06年下半年,行情啓動之後,券商的業績才逐步回暖。
如今,資本市場新一輪的調整已走過大半。券業併購重組的浪潮正席捲而來,標誌着中國打造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序幕已全面拉開。
此輪併購潮獲得了國家層面的明確支持與推動,2024年4月12日新“國九條”的發佈,重申了《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中的關鍵目標:
“未來五年,通過構建標杆性的監管模式和行業標準,引領10家左右優質頭部券商帶動整個行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彰顯了監管層推動證券行業集約化、標準化發展的堅定決心。
隨着政策的持續加碼,券商合併、“大魚吃小魚”、“強強聯合”的大趨勢已清晰可見。
就在不久前,國泰君安宣佈將以換股方式吸收合併海通證券,拉開了大券商整合的序幕。
更早之前的8月8日,國聯證券發佈《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並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報告書(草案)》,官宣擬通過發行A股股份的方式,向國聯集團、灃泉峪等45名交易對方購買民生證券合計99.26%股份。
除了國聯證券併購民生證券之外,目前還有多家券商的併購計劃正在推進之中。
今年7月,證監會公示信息顯示,已依法受理國都證券變更主要股東、實際控制人申請,浙商證券將成爲國都證券第一大股東,持股34.25%。
無獨有偶,6月24日,方正證券發佈公告,擬向北京國資公司轉讓所持參股公司瑞信證券49%的股權,轉讓對價爲8.9億元。
此外,瑞銀也將轉讓36.01%瑞信證券股權同樣給北京國資公司,價格約在6.51億元。
併購重組本是“1+1”的組合,但放在證券行業往往能實現“1+1>2”的效果。
如廣發證券在1994-2001年累計收購超80家證券營業部,成爲我國證券業規模較大的券商。
1999年,國泰證券和君安證券通過新設合併、增資擴股的方式組建成立國泰君安證券,註冊資本達到37.27億元。
2000年,中國銀河證券在合併華融、長城、東方、信達和人保5家信託公司所屬的證券業務部門及營業部的基礎上得以組建,註冊資本高達45億元,一躍成爲證券行業的龍頭企業。
廣發證券、國泰君安、中國銀河等多家券商正是抓住了政策機遇,通過併購重組得以發展壯大。
目前,我國A股上市券商數量不少,在行業中的影響和地位舉足輕重,但整體仍面臨“大而不強”的問題,尤其是在綜合金融服務、抗風險能力、國際化程度等方面,距離一流投資銀行的標準和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券商想要從“長個頭”轉向“強筋骨”,併購重組是一劑“補藥”,可達到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經營效率、增強抗風險能力、擴大國際影響力等功效。
對於頭部券商而言,因其具備更強的抗週期能力與經營能力,比如廣發證券的總資產在今年上半年較2023年末增加1.0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所有者權益爲1407.03億元,較2023年末增加3.67%。中信證券的總資產接近1.50萬億元,同比增長2.87%。雄厚的資本實力讓頭部企業能夠在這一輪行業洗牌中佔據優勢。
再疊加監管對頭部券商風控指標調控帶來的資本約束放寬,在2024年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頭部券商的經營優勢有望進一步鞏固,也就是強者恆強。
04
券商的未來,就是中國的星辰大海
證券公司有很強的週期性,它的週期就是中國資本市場的週期。
有網友曾用簡單的邏輯來演示資本市場的正週期:投資者買買買→股市漲漲漲→券商的佣金及投資收益漲漲漲→理財收益漲漲漲→投資者更願意拿錢出來買買買,從而進入正循環。
投行業務也是同理,市場好了,錢多了,IPO、定向增發、債券發行、併購重組等等也會向好。
最後,這幾大塊業務累加起來的累加效應會成爲股市的放大器,進一步讓行情火熱起來。
所以爲什麼說券商是“牛市旗手”,因爲它名副其實的擔當起資本市場“週期之王”的稱號。
現在中國的資本市場確實有比較大幅度的震盪,但道路雖然是曲折的,前途卻是光明的。因爲中國發展的基礎沒有受到影響,那些優質的企業也在穩步前進。所以中國資本市場的基本盤依然穩固,券商的基本盤同樣也穩固。
投資者喜歡對比中美的市場差異,其實二者也有不盡相同的地方。上交所資本市場研究所做過一個統計:1999—2001年間,美國紐交所和納斯達克共有899家科技公司IPO。後來互聯網泡沫破裂,大量公司退市,至2019年11月底,這批公司的股票仍然存續的僅61只,存續率爲7%,其餘838家公司因各種原因相繼淡出資本市場。
互聯網泡沫過後,絕大多數公司都死了,納斯達克的意義何在?在於留下來的那些企業。
今天納斯達克市值前十名的公司大約佔到了納斯達克總市值的近一半,蘋果、英偉達、微軟、谷歌、亞馬遜、Meta、博通、特斯拉、Costco(開市客)、ASML(阿斯麥),這些公司改變了全人類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全人類的生活福祉。
這些最優秀的企業,不僅鑄就了經濟社會的繁榮,也創造了股市的絕大部分回報,與投資者分享了它們的成長性。
如今的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宏大的產業轉型。汽車成爲全球最大出口國,手機,光伏、風電等等都光速進步,從不入流角色成爲主要玩家。
十年前,華爲、比亞迪還是低端的代名詞,中國沒有一款軟件和app在世界上出名,中國遊戲還被國外霸佔,但現在他們都在全世界的產業鏈上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還有我國的無人機、醫療器械等產品都逐步走入了世界舞臺,中國製造已經成爲了中國崛起的標誌,甚至作爲談判的籌碼。
過去10年,製造業產值已經相當於歐美之和,專利數量,自然指數,科技產出都是世界第一。發電量增長在G20排第一,出口增長排G20第一……
而這些新型產業鏈孵化出的行業機會,同樣也會帶動資本市場的騰飛,券商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
現在已經有不少券商開始前瞻性佈局新質生產力產業研究,走在市場曲線之前,通過積極支持科技型企業上市和併購重組活動,提供上市諮詢、價值評估、IPO承銷、併購顧問等專業服務,幫助科技企業設計和實施融資計劃,提高上市和併購的成功率。
比如廣發證券開始聚焦服務新質生產力及國家戰略新興產業,深入挖掘專精特新企業,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綜合服務,促進資產資本有序循環。
浙商證券在2024年進一步擴大浙商資本的管理規模,加快推進私募股權基金的平臺化建設,並圍繞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進行投資佈局,全力推動私募股權基金業務實現跨越式發展。
中信證券也在2024年提出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積極通過資本市場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
現在是中國經濟的轉型期,實際上也是中國券商的轉型期——
從金融生態系統的服務者轉型爲生產者!
本質上是服務,但通過服務證券行業、金融大局、實體企業、產業建設,落腳到服務整個社會經濟穩定和高質量發展,最終激發出新質生產力。
過去十年,中國資本市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A股總市值突破80萬億、上市公司數量超過5,000家、直接融資和機構投資佔比也持續走高。證券公司作爲服務資本市場的重要金融力量,在市場的簇擁下、政策支持下穩步成長。
未來十年,在中國奔赴世界級大國和金融強國的道路上,證券業的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必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深遠的影響力。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