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愿景》社造30餘年 湯錦惠找到自己的根

協會除了深入社區規畫據點,也開始田野調查,將整理漁具、社區和地質公園的特色,編撰成書,出版兩本《走看野柳》系列書籍。圖爲瑪𨱈漁村文化生活協會發起人湯錦惠。(黃敬文攝)

瑪𨱈漁村文化生活協會發起人湯錦惠1979年從高雄遠嫁來萬里,丈夫又去捕魚,剛開始她找不到同溫層,但接觸野柳地質公園導覽培訓後,開啓了她長達30餘年的社造人生,當她愈挖掘、瞭解在地文史,就對在地愈有感情,也從社造找到自己的根。

湯錦惠說,她嫁來萬里時,當地已是風景區,但仍屬偏鄉,一開始不能適應這裡的氣候、飲食,但既來之則安之,擁有強大好奇心的她,1990年參與野柳地質公園培訓解說員,工作之餘跟着自學導覽,並對導覽產生濃厚興趣。

她憶及,原先只是與同事分享興趣,而後才成立「瑪𨱈漁村文化生活協會」,招募社區漁婦加入。

她說,起初當地居民對協會的文化保留工作,多持懷疑態度,也質疑協會是否能爲當地帶來實質發展效益?隨着協會成員持續展開蹲點調查、訪談耆老等工作,一步一腳印慢慢也使當地人改觀,從抱持觀望轉而支持。

湯錦惠幾年前也承接野柳地質公園營運,擔起萬里觀光和教育責任,但受疫情、陸客短缺影響,經營公司已燒掉約2000萬元資本額,但她仍雲淡風輕地認爲,爲保護在地文化,咬着牙都要繼續撐下去。

「我會做到我不能做爲止!」湯錦惠微笑說,她今年已68歲,但萬里已經成爲自己的根,沒有退休的打算,雖已退居幕後交棒給兒子經營,但她仍負責瑪𨱈協會的主要工作,未來年輕人返鄉時,她也期望成爲照路的燈塔,傳承經驗,爲後人指引方向,一起爲地方貢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