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預測者曹雲龍:不同突變株每年可導致多個感染高峰

新冠預測者曹雲龍:不同突變株每年可導致多個感染高峰。(觀察者網)

中國新聞網28日報導,因追蹤新冠病毒演化,並準確預測了新突變和新毒株的出現,入選國際期刊《自然》雜誌(Nature)2022年度科學影響「十大人物」(Nature’s 10)的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副研究員、北京昌平實驗室領銜科學家曹雲龍,就目前全球幾種主要流行毒株的特點、Omicron致病性變化、以及感染防治策略等話題受訪指出,不同突變株每年可導致多個感染高峰,重點在關注Omicron在高危人羣中的致病性。

《自然》雜誌公佈2022年度科學影響「十大人物」榜單,旨在全球選出十位在過去一年間,爲重大科學進展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物。曹雲龍以作爲新冠預測者(COVID-predictor) 入選。

曹雲龍介紹,大陸現階段主要流行的是BA.5.2和BF.7,二者都屬於Omicron BA.5支系。他表示,中國大部分人羣接種的是原始株疫苗,其誘導的體液免疫被Omicron突變株嚴重逃逸,加之多數人羣接種疫苗已經一年以上,體內中和抗體水準下降,進一步削弱了預防感染的作用。

他表示,今年絕大部分國家都經歷了四波重大感染高峰,多爲不同突變株所誘導,平均三個月一次。目前看來,大陸也很難完全避免。

曹雲龍表示,現在看到的Omicron的致病性整體上下降,主要是因爲疫苗接種的普及以及大量人羣感染導致的免疫力增強。雖然疫苗和自然感染建立的免疫屏障不能有效防止感染,但可以減輕症狀,所以看上去似乎是病毒的致病性下降了。但他強調,這並不能與病毒的天然毒性相提並論。

曹雲龍提到,社會羣體中還有很多無法接種疫苗或者接種後無法產生有效免疫應答的人羣,例如免疫缺陷人羣、高齡老人、以及腫瘤患者等,他們也是新冠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的高危人羣,因此仍然需要監測Omicron在這些高危人羣中的致病性。

他介紹,在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Omicron已經造成極大的死亡和重症負擔。例如,在英國,OmicronBA.1造成的總死亡人數與Delta相當,雖然從BA.1→BA.2→BA.5,死亡峰值呈現下降趨勢,但累計的死亡總數並沒有大幅度下降。而日本今冬疫情造成的重症人數和死亡人數已逼近歷史記錄且尚未出現下降趨勢。

曹雲龍表示,目前的疫苗對重症的預防效果都較好,提高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率仍具有重要意義。對於不適合疫苗接種的人羣,則需要探索其他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