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中國網上外賣用戶已達5.45億人,外賣爲實體店帶來新增量

1月15日,新華社發佈關於外賣的專題報道。文中指出,隨着外賣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爲全球第一大外賣市場。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中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已達5.45億人,約佔整體網民的五成。

通過擴新店、出爆品、拓客羣,外賣業務有效激活了實體經濟,爲實體店帶來了新增量。中國飯店協會外賣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史曉明表示,隨着網絡外賣平臺的壯大和消費者習慣的改變,外賣不僅是迭代最快的行業之一,還不斷催生出新的消費增長點。

餐飲外賣規模已超1.2萬億,行業集體探索線上新曲線

中國飯店協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餐飲外賣市場規模約1.2萬億元,佔餐飲收入的比重升至22.6%,外賣等數字化服務已經成爲餐飲企業重要的增收渠道。

商務部近日發佈的數據也顯示,2023年我國在線餐飲銷售額增長29.1%,佔餐飲消費總額比重進一步提升到22.2%。

一批頭部餐飲品牌正在逐步提升外賣業務佔比。據小菜園招股書披露,小菜園2024年前八個月外賣業務收入佔比達37%;綠茶2024年前三季度的外賣業務收入爲5.20億元,已超其2023年全年外賣業務收入的總和;香港快餐企業大快活在最新財報中表示,其內地餐廳未來將專注外賣業務。

不少街邊的個體小店、傳統餐飲店,也在憑藉線上化手段觸達更多消費者,拉動銷量增長。例如廣州老店多福美食館·魚生多福,近幾年門店通過線上化經營的方式觸達了更多消費者,營業額漲幅達100-150%。店主表示,“以前沒做線上的時候,都是本地和周邊的街坊鄰居光顧,現在節假日9成顧客都是旅客,平時本地客也有新增。”

側重線上的衛星店、店中店等新店型也在批量涌現。太二酸菜魚、海底撈、老鄉雞、農耕記、木屋燒烤等知名品牌都在通過衛星店進行擴張。一方面,堂食店負責提供線下體驗、樹立品牌形象,另一方面,衛星店具備面積小、選址靈活等優勢,更能輻射全域客流撬動業績。

美團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8月31日,全國已有120個連鎖餐飲品牌開設了近800家衛星店。“大店堂食+小店外賣”的協同,既解決了堂食和外賣的“快慢衝突”,又可以幫助品牌加速門店的擴張佈局。

▲各餐飲品牌探索衛星店等“小店外賣”業態(圖源:紅餐大數據)

外賣盤活縣域消費潛力,縣城小商家月銷近萬單

依託互聯網平臺內容種草能力和多元化、智能化的履約配送體系,外賣業務還在激發各羣體消費活力,催生新的消費動能。

縣域下沉市場就是外賣業務的重要增長點之一。當前,縣域外賣訂單量在以超過40%的年複合增長率快速提高。有專家指出,縣域外賣不僅可以結合本地特色生產、鄉土服務、當地消費特徵做差異化運營,也是返鄉創業就業好去處。從“搬運美味”到“萬物到家”,外賣服務範圍正逐漸擴展至商超、日用、醫藥等各種零售品類。

在浙江安吉縣,五十多歲的徐祖萍經營了一間“閃電倉”。這種實體零售新業態,讓徐祖萍把多年經營超市的經驗創新運用起來,充分挖掘出了外賣業務的潛力。

在選址上,徐祖萍專門選在線上需求大的偏僻地段,兼顧交通方便和租金便宜兩個因素;選品上,考慮到安吉是旅遊大縣,徐祖萍加大了一次性被單牀套、一次性浴缸套、水槍、手機防水套、水飲的進貨力度。通過本地化運營,徐祖萍的閃電倉平均一天能賣300單,6月做到了9000單。

目前我國日均外賣訂單已超過8000萬單。這個數字背後的產業鏈涉及商家、騎手、消費者等多個羣體,承載了上億人的民生。一個超級市場的增長帶來的不僅是產業發展、消費提升,更是無數勞動者生活的改善。

“(餐飲)外賣不再是單一的餐飲配送服務,而是發展成爲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餐飲品牌、包材企業、原材料供應商、代運營商、共享出行等多個領域。”史曉明說。

業內人士分析,外賣業務對於消費場景擴容、用戶體驗提升、成本結構優化、提升人效坪效等都有很大價值。商家可以通過合理佈局選址,藉助外賣渠道的運力和大數據支持獲得新增量。外賣平臺也要抓住零售的本質,和實體商家共同探索數字化新業態,幫助行業實現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