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大灣區篇|融入大局,創新發展——港澳青年積極投身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華社廣州12月7日電 題:融入大局,創新發展——港澳青年積極投身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華社記者洪澤華、謝妞、霍加冕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和創新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羣創新指數已連續5年位居全球第二。一批具有創新、創意潛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獨角獸”企業破土而出、拔節生長。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5週年。5年來,大灣區不斷深化體制機制、要素資源、平臺項目等合作,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在大灣區的舞臺上,港澳青年積極投身新質生產力發展,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大平臺提供大支撐
在位於廣東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香港青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簡宏希最近正忙着總結梳理過去3年項目研究的成果,期待在未來半年內發表論文。 在香港、加拿大和美國先後取得本科、碩士和博士學位後,2015年,簡宏希以科研人員的身份加入中國散裂中子源。 中國散裂中子源是全球第四、中國第一臺脈衝式散裂中子源,是大灣區內重要的國家大科學裝置。截至目前,散裂中子源已完成12輪開放運行,共完成1700多項研究課題。中國科學院院士、粒子物理學家陳和生將其比喻爲“探索微觀世界的超級顯微鏡”。 過去10年間,簡宏希參與了國家級、省級課題,也協助了不少企業的研發項目。他認爲,大科學裝置對基礎研究和企業創新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散裂中子源可有效輻射港澳和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科研和應用需求。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着力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目前,區域內有2家國家實驗室、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430家省重點實驗室。今年初,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總數增加到31家,三地協同創新平臺規模不斷擴大。港澳的科研優勢和國際化特色正在粵港澳大灣區持續閃光。 “現在,實驗室越來越完善,設備越來越多,我大部分的工作重心已經放在東莞。”簡宏希說,“未來,依託區域內的重大平臺支持,大灣區一定會產出更多前沿科研成果。”
新賽道催生新機遇
從生命健康到人工智能,從先進製造到區域協同,新賽道不斷涌現,新質生產力的“灣區動能”持續積蓄。 香港青年吳佰謙所在的初創企業聚焦環保,爲客戶企業提供廉價減碳方案,建立新型、可量化和永續的減碳計劃。在粵港澳大灣區參加相關比賽時,他發現大灣區城市間配套完整的產業體系以及日益增強的創新能力可以形成互補,企業間相互合作的意願也非常強烈。 “相信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城市在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等領域可以產生更多火花。”吳佰謙說。 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澳門青年曾婉雯正帶領團隊探索中醫藥與現代科技融合的新路徑。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結合中醫的整體思維,他們致力於中醫藥可視化,讓中西醫有機融合,提升中醫的服務質量。 畢業於澳大利亞的醫學專業,曾婉雯在2019年敏銳感知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潛力。經過幾番考量,她選擇將事業的起點放在橫琴。 “從事醫療健康行業近15年,我一直在探索一條大健康產業發展的新路子,希望尋找傳承發展中醫藥文化的新平臺。”曾婉雯說。 去年,澳門特區政府提出“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其中強調加快發展中醫藥大健康產業,這讓曾婉雯看到更大的發展空間。 “推動中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一項大有可爲的事業。我們一定會把握機遇,讓中醫藥大健康走向世界。”她說。
強強聯合共謀發展
從香港到深圳前海再到廣州天河,香港青年孔冬怡正在大灣區內拓展自己的業務版圖。“現在我有七成時間在香港,三成時間在內地,未來預計會有一半時間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她說。 孔冬怡2017年在香港成立公司,爲香港企業提供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管理服務,利用數字化手段幫助企業實現更高效的管理,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與香港客戶的交流中,孔冬怡發現不少客戶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設有工廠或有合作伙伴。內地企業強大的製造能力和完善的供應鏈體系讓她感到巨大的市場潛力。去年,她在深圳前海設立第一家分公司,今年又在廣州設立了分支機構。 與內地企業合作時,孔冬怡發掘到企業開發新市場的需求,又推出了品牌設計業務,幫助企業開發網站、應用程序,通過企業故事和品牌故事打造企業的國際化品牌形象。 “越來越多的內地企業在‘走出去’。香港的優勢在於國際化,熟悉國際規則和標準,通過與我們合作,內地優秀製造業企業可以提升品牌形象,更好參與國際競爭。”孔冬怡說,“這是大灣區內的‘強強聯合’。” 近年來,中國加快制修訂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低碳化等領域標準,引導工業和消費品技術不斷升級。截至11月,中國已累計發佈智能製造國家標準408項、主導制定國際標準48項。在不久前結束的第136屆廣交會上,服裝、箱包等傳統制造業產業紛紛將國際標準、資質擺放在顯眼位置,吸引大量國際採購商關注。 孔冬怡認爲,中國的製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加熟悉各類國際標準,更關注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內地企業有很強的實力,港澳有國際化視野,熟悉國際規則。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爲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幫助,未來我很看好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她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