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法務部槍決令 化解實質廢死民怨

黃麟凱案受害者家屬王爸爸,在16日黃麟凱執行槍決的晚上出面受訪。(呂健豪攝)

正當朝野爲了《憲法訴訟法》修法及罷免案等政治議題,吵得不可開交之際,法務部16日晚間突然執行死囚槍決令,不僅破解了大法官先前「實質廢死」判決的猜疑,也是執政黨喚回民意的積極作爲,不過,有人解讀,這是「項莊舞劍」別有用心,是爲了大法官最快今天裁準凍結憲訴法案,先平息衆怒轉移焦點的作法。

死刑釋憲判決去年9月下旬出爐後,爲法官判死設下8大關卡,形同走向實質廢死,違反多數人民價值觀的判決,讓司法如沙灘上的城堡,也讓人民對司法信任度雪崩式下降,爲了挽救民心,只能執行死刑槍決,以行動來否認臺灣已廢死。

尤其後來師鐸獎女教師命案兇手因此逃過死刑,無期徒刑定讞,被害人家屬沒得到期望的公平正義,民衆發起白玫瑰運動走上凱道,提出「拒絕廢死派大法官」等訴求,指控當前司法只保障加害人卻不保障受害者,1月11日司法節當天,更有數萬人民站出來抗議司法。

憲法法庭作成的實質廢死判決,從判決一出爐就在立院及社會各層面發酵,執政黨雖不斷澄清解釋,但就是不敵廣大民意的質疑,在野黨更藉此決定提高釋憲門檻,避免少數大法官個人廢死意志否定多數民意,也埋下朝野爲憲訴法修法的爭執。

前天馬國女大生案,更一審3名法官在符合憲法法庭一致決判死的要求下,作成死刑判決,間接讓法務部找到解決紛爭的方式。因爲馬國女大生案合議庭仍選擇一致判死,證明大法官設下的高門檻並未禁止執行死刑和死刑的存在,依法執行槍決不僅可爭取國人信任,也能證明沒有修憲訴法提高釋憲門檻的必要性。

死刑存廢在臺灣社會一直是個敏感話題,在尚未取得多數共識情況下,憲法法庭雖然判決死刑合憲,但卻兩面不討好,所以昨有不少民團要求槍下留人,但臺灣是法治國家,政府必須依法執行,法務部選在此刻挽回民衆對司法正義的要求與期盼,難脫政治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