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政府應正面接招 營造善意循環
近年兩岸觀光旅遊互動事件簿
國民黨立委參訪團北京行落幕,短短48小時內,大陸綿密出招,力促恢復兩岸交流,然而,看似政策放寬,更多仍是帶有前提的擠牙膏式開放,繼續相互試探。如果兩岸都有誠心要優先推動交流,應該先放下政治互疑,以更開闊和自信的心態,逐步開放兩岸民間交流。
大陸28日宣佈開放福建居民赴馬祖旅遊,另一層意思是,福建以外的其他大陸省市民衆皆被排除,金門也不在開放旅遊地之列;大陸同時還宣佈福建民衆可從平潭搭船到臺灣團遊,要傳達的則是,臺灣必須先恢復開放兩岸海上航運直航,且交通僅限乘船,尚不能搭機赴臺團遊。在開放中留下了各種限制與但書。
這樣如同擠牙膏式的開放,臺灣也不遑多讓。例如金廈小三通,陸委會從去年以來將其分次拆解爲限時(過年專案)、限身分(金馬戶籍)、單雙向(僅限臺人),以此衝高釋出善意的「次數」;去年9月僅開放旅居及留學第三地的陸籍人士可申請來臺觀光;又如去年5月高調宣佈規畫恢復兩岸團體旅遊,但大前提是「視陸方迴應再確定實施日期」,迄今只聞樓梯響,讓旅遊業空歡喜一場。
陸委會昨批大陸「不符合對等開放原則,也不是觀光旅運的常態」,說穿了也是半斤八兩,兩岸在交手過程中,更多反映民共雙方都在相互試探,當看到對方遞出橄欖枝,先觀望猶疑,不敢馬上正面接球。
目前看來,民共兩黨在官方政治領域,很難找到互信和對話基礎,但想要推動民間交流,卻是目前難得的交集。如果雙方能夠先放下反射性的政治互疑和算計,多爲兩岸民衆便利往來、增進理解的角度出發,就應該自信且正面迴應對方,不該只有喊話而已。
具體來說,臺灣不妨順應大陸建議,恢復平潭與臺灣航運,讓陸方履行福建居民搭船赴臺團遊的承諾;同時也可主動出擊,開放大陸人士循小三通到金馬澎自由行,這也是陸委會去年10月曾研議過的;此外,在人員往來方面,可按照專業交流、團體旅遊、自由行的順序,循序漸進,當前先開放專業交流。如此既接招也出招,把球再丟回給對岸,營造善意循環。
兩岸關係「勿以善小而不爲」,不該因猜疑而錯失堆疊善意的機會,國臺辦發言人日前表態稱,兩岸關係「根基在民間,動力在人民」,面對各種就算是試探性的善意,還是應該要「袋住先」,先把對方善意收下,再來走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