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活用退役武器 軍方總算跟上時代
我國汰除後的F-5首度將以二手機名義,向國際廠商標售。圖/軍聞社
F-5戰機在臺服役多年,培養不少「粉絲」,去年空軍很有人情味地安排媒體遠赴臺東,拍攝機隊最後運作狀況。汰除後的F-5首度以二手機名義,向國際廠商標售,觀念進步,值得肯定。
我國除役軍品,以往除少數用於陳展,大多銷燬當成廢料,而且嚴格規定徹底破壞,唯恐「軍火外流」。然而,部分裝備在國外仍有人使用,若以零附件甚至二手貨出售,價格便是千百倍,承辦人員卻常以省事爲先,不願花心思爲國興利。例如一九九○年代,專機中隊退役兩架波音七二七客機,當時全球仍有不少同型機服役,軍方卻以怪手將飛機砸爛,每架賣不到新臺幣一百萬元。F-5沒重蹈同樣下場,總算跟上時代。
民營訓練業者欲購F-5,是另一個國軍應學習的新觀念。「派遣」、「外包」等非典型僱用,如今全球軍界也大行其道。除了核心作戰能量,諸如後勤、訓練等較爲邊緣業務,大可運用合約廠商執行。例如英國皇家空軍的基本訓練,已委由民間飛行學校,軍方只負責與作戰相關的高階課程。近日登上媒體、國軍換裝海馬士火箭的照片,也可看出美軍基地內負責訓練的教官,亦非現役軍人。
國軍多年來也有進步,例如空軍專機數量少,又是一般民航機種,早就外包給航空業者維修。未來甚至可考慮,以長期租賃合約引進行政專機,纔不會如目前「空軍一號」波音七三七,購入至今已廿四年,真正使用時數,卻僅達原廠設計壽命的極小部分。
與進步趨勢相沖突的,反而是遭誇大曲解的「國防自主」口號。例如在勇鷹高教機之後,政壇又出現要求研發初級教練機的主張。然而初教機並非取得困難的高科技裝備,國軍總需求不到五十架,硬要爲如此狹小市場自行研發,結果自然如高端疫苗,或近日引發軍事圈熱議的紅隼火箭彈,一旦撇開「愛臺」光環,就只剩見不得人的性價比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