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鋸箭式辦案 im.B政商金流留謎團

im.B集團七年吸金九十億,受害人逾五千人,臺北地檢署昨起訴主嫌曾耀鋒等卅一人。圖爲自救會代表五月時赴北檢按鈴提告。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社會充斥詐騙,im.B詐騙案爆發後,不僅因受害者衆,更離譜的是主嫌是槍砲通緝犯竟還常跟大批政商權貴合影。檢方端出的調查結果,像鋸箭式辦案方式,達到刑不上大夫的當代司法笑話。究竟是哪些人讓通緝犯成爲吸金大亨?吸金犯罪所得又豢養多少政治人物?至今仍是重重謎團。

曾國緯曾在二○○四年犯下槍砲案件,七年前遭法院判刑定讞,他這幾年不但逍遙法外,甚至以富商之姿結交綠營權貴、與檢警調人員互動,執政黨立委、官員競相出席其宴會或前往其招待所,背後有無尚未曝光的利益,檢調查辦半天仍未能給民衆一個合理說法。

對政治人物而言,提供政治金援者如有困難需要解決,不論政治獻金來源是否合法,似乎都不在其考量之列。吸金詐騙集團當然熟知此道理,甘願提供政治人物大量的金援,再邀約政治人物餐會或出席公司的活動,把吃飯聚會照片上傳社羣媒體,營造與當朝官員民代友好形象,詐騙更多民衆。

對有心仕途的檢警調人員而言,長官蒞臨的場合如能受邀,只會忙着擠上前,不論與會人員是否複雜、場合是否恰當,執法者的判斷能力都拋諸腦後。

如此操作下來,政治人物及官員順理成章成爲吸金詐團活招牌,無形中創造吸金詐騙集團更多犯罪收入,這些犯罪所得的其中一部分也會落入政治人物口袋,彼此互利共生,創造雙贏局面,有人賺錢、有人升官,何樂而不爲。

吃飯、搞關係、賺錢、快速升官,誰能抵擋這樣的誘惑?因此,即使吸金詐團的人是通緝犯,也沒有人有興趣查證或瞭解,反正有高官在場,誰還敢懷疑?大家就在這樣的騙局中夜夜笙歌、各取所需,這也是爲何詐騙吸金集團主嫌能如此吃得開。

負責調查詐騙犯罪的調查官加入投資行列,理應摘奸發伏的檢察官多次參與飲宴,暴力犯罪通緝犯以化名遊走於掌有權力的政治人物中,讓民衆誤認吸金詐騙爲合法投資,終致血本無歸,背後助長吸金能量的政治人物與公務員,難道沒有責任?

im.B案主嫌 遊走政商 製表/司法社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