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善意?敵意? 管碧玲報告是訊號
針對陸船翻覆事件,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今天邀請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右)等官員,進行「金門撞船案:翻船執法過程及後續處理」專題報告。本報資料照片
陸船翻覆案談判協商還看不到盡頭,雙方談判代表早已兵疲馬困;大陸死者家屬角色幾乎不存在,剩下的只是兩岸政治角力。海委會主委管碧玲今天要到立法院專題報告,過程與結果關乎事件發展,持續高姿態扮演鷹派提油救火還是釋出善意冷卻兩岸緊繃態勢,各界關注。
陸船翻覆案發生在農曆大年初五,昨天是事發第十九天,海巡署人員及陸方代表善後協商閉門會議一場接一場,同樣的談判代表、同一飯店包廂,彼此互信與默契也逐漸提升,但雙方代表總鐵青着臉離開會場,昨天第十五次會議結束後仍未看到解開僵局的曙光。
雙方談了十九天,似乎把活結談成了死結,關鍵在雙方代表背後的臺灣及北京政府。每次雙方談判協商稍獲突破或共識,各自請示高層後,協商進度立刻回到原點,雙方代表雖彼此高來高去,但充其量只是上擂臺的代理人,背後「大人」點頭才能拍板。
協商一拖再拖,早從海事糾紛上升到政治事件,解開僵局的關鍵鑰匙仍在雙方政府態度,就看彼此要堆疊的是善意還是敵意,管碧玲今天的報告可能是重要訊號。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今排定進行「金門撞船案」專題報告,在野立委不滿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將報告名稱改爲「取締大陸快艇事故案」藐視國會,國民黨與民衆黨立委已磨刀霍霍。照理來說,管碧玲是政壇老手,也曾是資深立委,不會不知道在未與排案召委溝通情況下,就逕自更改專題報告名稱只會造成朝野對立,執意爲之,用意令人玩味。
兩岸船艦持續在金廈海域對峙,陸船翻覆事件談判協商陷入僵局,主要在雙方對於究責與道歉的主張有歧異。管碧玲解釋,雙方制度很不一樣,臺灣是法治國家,究責、道歉或賠償須經過獨立公正客觀的司法機關調查,深入釐清事實真相及責任,直言雙方想法有差距。
陸方過去幾波聲明充滿政治機鋒,反映出大陸對臺灣處理方式的不滿與不信任,在幾乎瀕臨凍點的兩岸關係下,對臺灣司法正義、主權尊嚴無疑是嚴峻考驗,更大挑戰要慎防兩岸人民因資訊落差造成更多誤解與敵意,否則最終的苦果還是得由百姓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