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膝望 機器手臂換膝減痛助復原
全臺有超過350萬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醫師王證琪指出,患部依嚴重程度建議可使用不同治療方式,輕或中度患者可採取物理治療、運動復健、大腿肌力訓練、輔助療法(護膝、健走杖等),或使用消炎止痛藥物;如果出現嚴重關節疼痛,導致活動受限或關節變形,進而影響日常生活,屬於重度患者,建議採取手術治療。
臺灣電腦輔助骨科手術學會理事、中國醫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主任洪志鴻指出,傳統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中,醫師需要精準切除受損的軟骨或部分骨頭,再換上尺寸、位置相符的人工膝關節替代,並平衡關節軟組織。
但由於每位患者的膝關節曲線不盡相同,醫師僅能仰賴自身經驗及術前X光影像判斷,即使經驗再豐富的醫師,也難免有角度誤差。王證琪說明,誤差會導致關節鬆緊度不恰好,患者走路卡卡、上下樓梯或蹲站動作不順,臺灣今年引進新式機器手臂,可輔助醫師更精準切骨,病人術後滿意度更高。
洪志鴻表示,新式機器手臂就像醫師的導航系統,術前透過影像掃描建立關節3D模型,預先規畫人工關節的尺寸和擺放位置,術中則可即時運算、提供精準數據和導引,包括軟組織平衡與下肢軸線,協助醫師在精準角度下刀,降低術後疼痛感。
「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經常陷入惡性循環。」洪志鴻指出,患者因爲膝蓋不適而減少活動,導致肌少症、骨質疏鬆症上身,因此跌倒、骨折,從此人生開始倒數計時,他提醒,如果保守治療無效,切勿因爲怕痛而抗拒手術,透過機器手臂輔助,可得到不錯的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