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數據成“金鑰匙”,新泰市養殖戶輕鬆解鎖高額貸款!

“過去我們出現資金週轉困難,都是自己主動跑銀行求貸,現在銀行根據我的信用信息,主動送貸上門,真是太貼心了。”近日,新泰市汶南鎮養殖園區的養殖大戶劉彬,迎來了主動對接融資需求的建行工作人員,足不出戶就拿到了200萬元純信用貸款,解決了燃眉之急。

從“主動找銀行”到“銀行主動找”,資金、政策送到養殖戶家門口,轉變主要歸功於新泰市信用中心實施的信用數據“入市”。 近年來,新泰市不斷探索推進信用體系建設,以數據開發利用爲抓手,激活數據要素價值,爲鄉村振興提供金融支撐。

“以前小微企業等經營主體貸款,需要抵押物或擔保,現在銀行更關注自身發展情況。數據中包含的納稅等級、專利數量、人才結構等信息,已成爲企業經營情況的佐證;同時,也幫助金融機構研判風險,提高服務精準度。”建行新泰支行行長韓尚禎敏銳地捕捉到金融業務的變化,發現數據要素爲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提供了新思路。

在新泰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中心,大屏上持續跳動的數字,代表着不斷匯聚的數據。劉彬和其他養殖戶,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信用檔案,他們的註冊信息,納稅信息以及表彰獎勵信息等一目瞭然,像這樣的涉農、行政管理、企業信用等數據信息當地歸集了14大類、62小類,超1億條。然而,這些海量的數據大都躺在平臺上睡大覺。

“開始我們拿到這些數據主要是企業、羣衆社會誠信度的評價,應用在各種評先樹優、入黨審查、職稱評定等這些領域,如果不用起來、不盤活起來就是一串串數字,用起來則是‘真金白銀’。”新泰市社會信用中心、高級經濟師曹淑濤介紹,當地一直以數據開發利用爲抓手,探索激活數據要素價值的新路徑。

爲了盤活數據要素的價值,當地政府與金融機構決定共建“信用大數據科技聯合實驗室”,信用平臺與銀行貸款系統直連,實時調用農戶在公共信用信息平臺涉農數據和信用等級情況。可這樣一來,數據相連的隱私安全如何保證?

“整合信用中心這邊多維的政務數據、信用數據,包括建行這邊的數據,對敏感信息加密脫敏後,雙方通過各自節點引入實驗室平臺,基於隱私計算,聯合建模輸出結果,充分保護了數據的安全和隱私,實現 ‘用數不見數’。”建行山東省分行數據管理部數據分析師馬末表示。

依託信用數據分析,建行山東省分行細分出“鄉村振興帶頭人”等14類經營主體,已累計提供超12億元預授信額度。其中,爲首批小微企業客羣預授信總額超10億元;200多戶養殖戶成爲首批鄉村特色產業供應鏈貸款的客戶羣,獲得授信1億元。

“一開始我只能申請3萬元,但銀行調取我的社會信用報告後,額度增加到了5萬元。”新泰市龍廷鎮生豬養殖戶崔新是首批受益者,優秀的“社會信用”爲他的貸款“加了分”。

此外,依託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數據,該行發放科技補償貸13筆4600萬元;依託農險參保數據,爲320戶種糧散戶授信595萬元……形成了“整羣授信”帶動“整縣授信”的信貸模式。

“把數據變成信用,把信用變成更多的價值,賦能鄉村振興,讓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新泰市發改局黨組書記、局長李衍東介紹,過去看似“沒有價值”的數據如今成了寶。目前,新泰市信用平臺歸集的超1億條信息已累計獲得超12億元預授信額度。 (大衆新聞記者 劉濤 通訊員 趙潔)

(大衆日報及大衆新聞客戶端歡迎各界投稿,提供線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視頻,文字投稿務必配上照片、短視頻。泰安新聞素材請投大衆日報泰安記者站電子郵箱dzrbta@126.com,熱線電話:05388011909。來稿請務必註明作者、手機,以便進一步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