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救援背後的宮斗大戲,NASA爲啥不願求助馬斯克?
最近有一個抽象事件想必大家都已經關注到了,有兩個美國宇航員被髮射上了太空,然後下不來了。
美國宇航員威廉姆斯和威爾莫爾,在6月6號,搭乘“星際客機”飛船飛抵國際空間站。按照原計劃,他們本應在6月中旬就降落地球,未曾想飛船遭遇了種種技術故障,他倆遲遲沒有搭上返程航班,這一拖就是兩個多月。
更讓人無語的是,作爲主管部門的NASA,也就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至今還在糾結中,拿不出一個確定的解決方案。按照NASA在最近一次說明會上透露的信息,兩名宇航員可能得等到明年2月才能返回地球,一週的任務直接變成值勤八個月。
兩位宇航員表示:“聽我說,謝謝你。”
雖然臉上笑嘻嘻,向外界表示自己狀態還行,但內心怎麼想我們就不知道了。
因爲當初只規劃了短期任務,空間站裡壓根沒騰出他倆的睡覺空間,只能跟別的宇航員擠一擠。像食物、衣服之類的物資也沒帶夠,只能湊合着用。再加上來的時候一路不順,事故頻出,也不知道回程是不是會有危險,提心吊膽的。
你現在告訴人家,這樣的苦日子還要熬幾個月。。。
想當年,美國能率先把人類送上月球,能率先建造航天飛機和火星探測器,現如今,連兩個人都接不回來,這國家怎麼成了這個樣子?
下面就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分鍋大會。
01 百年航天,毀於波音?
此次超長延誤的一號背鍋位,毫無疑問是波音公司,原因很簡單,出故障的飛船正是他們的手筆。
這艘波音的“星際客機”飛船,裝備了28個小型姿態控制發動機,用來微調方向和速度,既用來保證跟空間站精確對接/脫離,也用來控制飛船受控返回地面。6月6日的任務中,“星際客機”在接近國際空間站時,居然有5臺姿態控制發動機失效,導致遲遲無法和空間站對接。
與此同時,飛船上搭載的氦氣也出現了泄漏,氦氣通常被用於給液態燃料加壓,使燃料維持在一定壓力下噴入燃燒室進行反應,從而推動飛船。
這意味着“星際客機”的整個動力系統都岌岌可危。
好在兩個宇航員藝高人膽大,直接切換成手動操縱模式,成功將飛船穩住,爲地面爭取了時間。NASA和波音技術人員緊急開會之後,指導宇航員重啓了5個失效發動機中的4個,最終星際客機涉險過關,成功與空間站對接。
可是這下更大的問題就來了,怎麼回來?
波音知道了發動機有失效的可能,卻遲遲找不到原因所在,他們在地面用同樣的設備、類似的環境進行模擬,卻無法復現故障,也就無法徹底解決問題,如果強行返航,就可能再次出現失控的問題,導致船毀人亡。
還有一種最極端的可能性無法排除,那就是“星際客機”一脫離空間站,立馬失控,開始亂飛亂撞,直接把空間站給擊落了。
還有那個氦氣泄漏的問題,疑似是使用了工藝不合格的閥門,兩位宇航員可沒帶替換件,目前解決方案就是轉爲備用閥門。可麻煩在於,主力閥門不合格,備用閥門就一定合格嗎?
美國網友對於“星際客機”的表現自然是極爲不滿,因爲姿態控制發動機這些技術早就成熟了,現在用的產品,跟冷戰時期的產品在原理上並無任何區別,有幾十年時間進行迭代升級,提高可靠性,波音卻徹底搞砸。
一個字,“菜”。
漫畫內容:地面上爆發三戰,兩位宇航員滯留空間站逃過一劫
波音確實要背大鍋,而二號背鍋位,必須給NASA。
這次太空飛行任務是NASA主導的,在一連串的早期實驗中,“星際客機”就暴露出了大量問題,NASA對它的實際水平心知肚明,依然硬着頭皮選擇了波音作爲供應商。
2018年7月的測試中,“星際客機”就出現了嚴重的閥門故障,導致試驗進度被大幅延後。
2019年的着陸測試,“星際客機”竟然連減速傘系統都出現了故障,三個傘只打開了倆,波音卻仍然宣佈試驗成功。
同年的對接測試,“星際客機”發射進太空之後,連續出現了通信故障、燃料過量消耗以及各種各樣的軟件BUG,導致“星際客機”沒能飛到國際空間站。
2021年的新一輪發射測試,“星際客機”已經和火箭組裝完成,都推上了發射臺了,結果突然有13個閥門出現故障,只能拆下來從頭檢查。
“星際客機”如此洋相百出,NASA卻始終沒有放棄這個項目,還是死心塌地押寶波音。
今年6月6日這次發射,是“星際客機”的首次載人任務,按理說波音和NASA都應該慎之又慎吧,畢竟是兩條人命啊。
結果在發射前的最後檢查中,“星際客機”又又又閥門泄漏了,而NASA研判後居然認定,“應該”不影響安全,決定強行發射上天。
這下好了,裝大了吧?
02SpaceX成最大贏家?
可能有人要問了,美國不是有航天飛機嗎?還有馬斯克那個SpaceX公司,讓他們去接啊。
冷戰時,NASA揹負着太空競賽的任務,經費一度佔到聯邦總預算的4.5%,可謂財大氣粗,巔峰時期的NASA曾經擁有大量不同型號的航天器,其中就包括5架航天飛機。
但蘇聯解體之後,美國對於太空的熱情驟減,NASA經費一度被砍到了聯邦總預算的0.5%。造價高達120億美元、單次發射費用4億5千萬美元的航天飛機,自然是養不起了,再加上航天飛機這個項目本身的設計和維護缺陷,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兩架航天飛機先後因事故墜毀,帶走了14條人命。
NASA只能決定放棄。
2011年,所有的航天飛機退出現役。
航天飛機退役之後,NASA一度只能靠租用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來執行載人航天任務,非常尷尬,它急需重建美國的載人航天能力。
不過這次NASA沒有那麼多錢了,於是它決定讓私企來當總承包商,寄希望於靠私企的高效率來實現降本增效,這就是所謂的商業航天計劃。
具體到載人往返國際空間站,最有競爭力的兩個承包商,一個是波音;另外一個是龍哥的SpaceX。
SpaceX擁有“龍”系列飛船,其定位和功能,相當於是波音“星際客機”的競品。已經執行過幾次空間站對接任務,表現相當不錯,此前的8次載人任務全都成功完成。
而且當下就有一艘龍飛船在地面待命,無需複雜繁瑣的準備就可以前往空間站,它原本計劃於9月發射,搭載4名宇航員前往空間站,只要騰出兩個空位,就可以在結束任務返程時,把那兩個滯留的宇航員順道接回來, 而它原計劃的返程時間正是明年2月。
這大概就是NASA說可能要到明年兩月才能把宇航員接回來的邏輯所在。
考慮到目前的國際關係,NASA大概率是不會像有些電影裡那樣,低頭向中俄求助的,如果“星際客機”最終無法修復,“龍”飛船將是兩名宇航員回家的最後希望。
03 太空宮斗大戲
雖然“龍”飛船可以救命,但NASA非常糾結,遲遲不願意下決斷。
因爲改用龍飛船不僅是個技術問題,更是個政治問題。
國際空間站是多國合作建立的,只有兩個對接口爲美規,可以停泊美國的飛船。目前兩個接口都已經被佔用,一個是故障的波音“星際客機”飛船佔了,另一個是貨運飛船佔了。如果需要發射“龍”飛船上去救援,就必須要有一艘飛船離開空間站騰出位置。
貨運飛船裡面裝滿了補給,你把它丟掉,空間站裡的美國宇航員怎麼辦?去俄羅斯艙段要飯嗎?
所以如果不出太大的意外的話,應該是要選擇丟掉“星際客機”。
但是考慮到目前故障尚未排除,“星際客機”如果在無人駕駛的情況下自行返回,再次失控,很可能無法維持下降軌道,然後摔成一團廢鐵。要知道,“星際客機”的壽命理論上可以重複使用十次,現在才第一次正式載人飛行,就要被當成垃圾扔掉,波音公司顯然不願意接受。
更何況,“星際客機”如果一脫離就失控,有一定概率撞擊空間站,那波音只能拿命賠了。
所以波音堅持要在軌道上把“星際客機”修好,死活不讓出接口。
“老大,再給我一次機會!”
而NASA猶豫不決拖時間的態度也說明了,他們其實是傾向於維護波音的。
因爲NASA的商業航天計劃在招標時,一直奉行“踩一捧一”策略,避免某家供應商形成絕對優勢,實現壟斷。
最開始他們選擇踩波音,捧SpaceX,波音從六十年開始就跟NASA合作,參加過登月、航天飛機等重大項目,可謂戰功赫赫,技術積累雄厚,算是老情人了。
但波音多年來賴在NASA給的訂單上吃老本,不思進取,企業臃腫、效率低下,大量只懂金融不懂技術的官僚,把持着公司的運營。
到了2000年代初,NASA實在是受不了波音了。於是拉起了SpaceX與其競爭。
創立於2002年的SpaceX沒有任何發射火箭的經驗,早年間基本上射什麼就炸什麼,跟煙花公司似的,資金也是捉襟見肘,2006年至2008年,連續火箭發射失敗讓SpaceX幾乎倒閉,馬斯克差點把底褲都當了,睡覺都能夢到自己返貧,直接尖叫着從夢中驚醒。
發射失敗後的獵鷹1號火箭殘骸
在危難時刻NASA雪中送炭,不僅無視了SpaceX糟糕的發射記錄,給它派了大量的空間站補給訂單,輸血十幾億美元,還給了一定的技術支持,幫它解決了部分可靠性問題,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梅林”發動機的全套技術。
SpaceX靠着這一口奶度過了危險期之後,終於迎來了技術大爆發,獵鷹系列火箭逐漸走向成熟,成功率越來越高,並進一步實現了火箭回收技術,讓航天運輸成本大幅降低,與此同時SpaceX獨立開展了星鏈項目,並且成功商業化。而老牌企業波音在這一階段的研發效率,遠遠比不上SpaceX這樣的初創科技公司,幾乎拿不出可以對標的技術。
短短十多年時間,SpaceX就從人畜無害的後宮萌新嬛嬛,升級成了勢力強大的鈕鈷祿甄嬛。
NASA有沒有看過《甄嬛傳》咱不好說,但這隻胖橘顯然意識到了,行業可能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是時候拉拉波音,踩一下SpaceX了。
在載人航天項目的招標中,NASA刻意給出了兩個名額,讓研發速度遠不如SpaceX的波音也能獲得訂單。不僅如此,NASA還非常偏心地給了波音42億美元的研發經費,而SpaceX只拿到了26億,屬於拉踩都不帶演的。
馬斯克抱怨波音獲得更多經費,對SpaceX不公平
即便如此,早已病入膏肓的波音,還是扶不起來。
它不僅大幅拖延,還大幅超支,“星際客機”的進度比“龍”飛船晚了整整四年,人家都已經成功載人進空間站了,“星際客機”還在實驗室裡抓耳撓腮,在NASA給了42億美元經費之外,波音還自己填了15億美元。
最後搞出了一個什麼玩意呢?大家也看到了,又是壞發動機又是漏氣,最後上演太空拋錨大戲。
如果此時讓SpaceX的“龍”飛船前來護駕,無異於直接宣佈,波音出局了。股價暴跌還是小事,以後它大概率再也拿不到外界訂單了。
而NASA此前偏袒波音,自然也要負連帶責任,更重要的是,NASA這個胖橘,失去了自己的皇后,再也沒有人可以制衡SpaceX這個甄嬛了。今後的項目,與其說是NASA給SpaceX派發訂單,倒不如說是NASA按SpaceX的意願來制定任務。
這種受制於人的局面,完全違背了NASA搞商業航天的初衷。
04 強大的SpaceX,不受控的馬斯克
NASA很焦慮,但是無奈。
得益於火箭回收等新技術,強大的成本控制能力,以及靠星鏈計劃無中生有創造出的大量發射需求。SpaceX在航天界已經形成了獨一檔的競爭力,其獵鷹9號火箭單次發射成本約3000美元/千克,而在此之前,全球商業航天發射成本都在1萬-2萬美元/千克。而馬斯克還打算繼續降本,SpaceX的星艦具備穩定發射能力之後,費用可能低至200美元/千克。
去年一年,全球總共發射火箭223次,SpaceX佔了其中大約45%;在衛星發射數量方面,SpaceX佔87%;運送入軌的貨物質量上,SpaceX佔86%。
如今,整個美國軍政界都對SpaceX的飛速崛起感到擔憂,害怕它獨霸商業航天市場,殺死競爭對手之後就徹底擺爛,開始漫天要價或者擠牙膏。
NASA曾明確表示,“不希望SpaceX未經競爭就獲得合同”。NASA在登月項目中,原本指定SpaceX作爲唯一供應商,如今又變卦,宣佈要引入一個新的合作伙伴作爲備份。
美國空軍太空作戰軍官約翰·霍爾斯特也表示:“競爭對手目前無法推出任何產品,SpaceX成爲了事實上的壟斷者。”爲了防止壟斷,美軍的下一代軍用運載火箭競標,直接排除了SpaceX,而在間諜衛星發射項目中,美軍硬着頭皮選擇了報價更貴的ULA聯合發射聯盟,給了60%的發射任務,要價低得多的SpaceX只拿到了其中40%。
種種跡象都表明,他們正在盡力拖延SpaceX統治航天業的進度。
這一方面是害怕出現壟斷,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對伊隆·馬斯克本人的不信任。
我們都知道,牢馬的思想和立場向來難以捉摸,他有自己的一套邏輯,並不跟隨美國政府或者某一黨派。
他今天不開心就反對跨性別,明天搞搞反猶主義,後天發帖呼籲政府赦免阿桑奇和斯諾登,然後再抨擊下貿易政策……反正就喜歡唱反調,是個不受控的人。
馬斯克在X上發起赦免阿桑奇和斯諾登的投票
如今馬斯克已經掌握了可以左右輿論的社交媒體,還控制着美國航天的命脈,如果他聽調不聽宣,這就不好玩了。
更要命的是,馬斯克事實上已經使用自己手中的科技權力干涉過美國政府的行動。
2022年9月,馬斯克得知,烏軍正試圖偷襲駐紮在克里米亞的俄羅斯黑海艦隊,烏軍希望使用星鏈來引導6艘裝滿炸藥的小型無人艇發動自殺式進攻。馬斯克立馬指示SpaceX,關閉了克里米亞海岸100公里範圍內的星鏈衛星信號覆蓋,導致無人艇全部失靈。
美烏兩國政府勃然大怒,來自基輔和華盛頓的電話不斷轟炸馬斯克,但他最終還是堅持不開啓克里米亞附近的星鏈信號。用馬斯克的自己話來說,SpaceX不想明確參與一場重大戰爭行爲和衝突升級。
不久之後,馬斯克還對烏克蘭提出了幾項和平建議,其中包括允許俄佔區公投脫烏、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烏克蘭永久中立。幾個條件都是有利於俄羅斯的,與美國的計劃背道而馳,再次引發了華盛頓的強烈不滿。
可以看出來,馬斯克這個人,絕對不是滿腦子都是錢的資本家。他有着極強的野心,也會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掌握的科技用於實現野心。
這樣的人壟斷着美國航天市場,這無疑讓NASA寢食難安。
05 賽博朋克的預言?
無數科幻作品都曾經想象過,掌握了尖端科技的企業,架空乃至取代了政府,統治未來世界,不管是《賽博朋克2077》中的荒阪、軍用科技,《異形》系列中的維蘭德湯谷,乃至《生化危機》中的保護傘,都是隻手遮天的存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乃至殖民宇宙的大計,都依賴於這些企業。
也許在幾十年前,我們會對這種想象一笑了之,但是到21世紀的今天,笑話越來越像是預言。
現實世界中,高科技企業的壟斷現象日益凸顯,一些科技巨頭憑藉技術優勢和龐大的用戶基礎,在市場上佔據主導地位,它們掌控着大量的數據資源,影響着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的運行,另一些科技巨頭,則把持最前沿的技術,決定着世界的發展方向。
人們總是習慣稱馬斯克爲現實版鋼鐵俠,假如有朝一日,鋼鐵俠不再Care所謂的正義,而是爲了個人野心而戰,那他還是超級英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