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二E飛彈發揮戰力3大關鍵 軍事專家:國防部要好好思考

圖爲空軍「天弓三型飛彈」實彈射擊。(圖 / 軍聞社)

國軍年度「海空精準彈藥射擊」上月20日於九鵬基地進行操演,期間最被外界關注的,是有「臺版戰斧」之稱的雄二E飛彈的試射。而資深軍事專家施孝瑋點出,雄二E的導引方式、如何命中目標,以及命中目標後的戰果評估,是臺灣真正要去思考的問題,「這件事反而真的讓人想起來頭皮都發麻」。

施孝瑋在昨(8)日播出的網路節目《RJ臺灣台》表示,在作戰時爲了對重要戰術目標進行有效打擊,通常會發射很多枚飛彈,因爲在擊中目標前,可能會有很多飛彈被敵方防空火力擊落,而若真的擊中,這時就會引出「導引」方面的問題。他以美國即將售予國軍的SLAM-ER飛彈舉例,指出該款飛彈具有光學感測機構,能在偵測到首要打擊目標被摧毀後,轉而攻擊次要目標。

回到雄二E,施孝瑋質疑,以大陸的防空火力、國軍的SEAD(對敵防空壓制),在兩岸萬一爆發衝突時,國軍發射大量雄二E飛彈擊中目標的可能性有多少?而若擊中目標後,會不會發生先頭飛彈已擊毀目標,結果後續來的飛彈繼續對已被摧毀的目標打擊?雄二E飛彈有沒有建立「攻擊第二目標」的機制?這些問題是這次飛彈試射後,臺灣應該要去思考的地方。

再來,作戰中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戰果評估,施孝瑋接着說,雄二E的射程約有1000公里,國軍的戰果評估是什麼?「這件事反而真的讓人想起來頭皮都發麻」,因爲雖然有觀點認爲,可透過盟友衛星支援獲取情報,而美國也確實在俄烏戰爭中提供烏克蘭戰術情報,但大陸的電子戰能力很強,在高電子干擾的情況下,雄二E生存性如何?如果擊中目標,如何做戰果評估?「這其實真的是要大家去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