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和謙專欄》柯案中久違的暗香
前民衆黨主席柯文哲(左)再被羈押。(本報資料照片)
總統和立委大選落幕未滿1年,臺灣就又瀕臨另一場氣血賁張的「大罷免」漩渦。在不同陣營的政治人物競相用最惡毒的字眼、最上綱上線的圖謀來揣測對方之際,前臺北市長郝龍斌於寥寥數語間所傳遞的一種敦厚、剋制,對不同陣營者亦留有餘地的老派政治格調,可謂一股幽微而久違的暗香。
放眼臺灣政壇,要論對柯文哲「最沒有必要寄予同情的人」,郝龍斌若名列其間,時人當無異議。郝柯未曾在選舉中直接對壘,但在柯文哲崛起的2014年北市長之戰中,他以清算大巨蛋等所謂「五大弊案」爲標榜,仍使郝市府的執政軌跡捲入口水風暴。直至一一清查無虞後,郝龍斌才還獲公道,並自我開解地說,這乃是「柯文哲背書的操守」。
十年後,在北檢、北院和高院三家上演波瀾迭起的「捉放柯」劇碼之際,郝龍斌卻出人意表地講了一番公道話,直指檢調辦案的寬嚴尺度,「藍綠白有別」。並以陳啓昱無保釋放後失蹤多日、涉及鄭文燦的指控多年來未見偵辦等司法處遇,對比柯文哲的遭押,認爲這是「司法的雙重標準和對於政治權力的傾斜」。郝所言者,頗能反映多數民衆對此案的樸素觀感。
對柯文哲所涉的案情指控,熟稔市政多年、至今仍充分掌握市情脈動的郝龍斌心中當然自有一把尺。他也曾直率指出,本非危老建築、只是因經營不善而自拆的京華城所獲得的20%的容積獎勵明顯屬於「不法利益」,「該部分的容獎應該全部取消」。
但對於柯市府當初核予超高容積率的具體情境和司法經緯究竟爲何,本可大舉收割「力抗威京遊說」這枚勳章的郝龍斌,仍選擇不逾越政治人物和司法官之間的那條界線,只節制地說「希望柯前市長要自己面對這些質疑」;並未因回力鏢在手而見獵心喜,而是把斷案的權威留給法庭。
無獨有偶,面對極具有政治張力、牽動朝野聲勢消長的柯案,卸下公職的謝長廷也直言,從起訴書披露的情節來看,作爲收賄犯罪要件的證據,「確實薄弱了一點」,並預言柯案日後的發展必然爭議迭起。
郝龍斌與謝長廷兩人的光譜立場不同,個人風格也大異其趣。但他們在面對柯案時,作爲執政黨老幹的謝長廷,仍可明言省思發動「輿論審判」所導致的司法公信力低落問題。郝龍斌則超越了一己與柯文哲之間的個人恩怨,力求維護在野黨或執政黨政治人物面對司法過程時的程序平等。這種能夠超越本身所屬陣營,或不拘於個人際遇而發的暮鼓晨鐘,已是臺灣政壇難得的言行。
然而,在輿論場中,用最激烈的罪名給對手扣紅帽,動輒以賣臺、叛國、內奸等指控相加,種種「側翼言行的主流化」正大行其道。這使朝野間的基本對話氛圍蕩然無存,能源轉型、央地財劃、高齡長照等全域性問題的出路,亦遭鬥爭攻防所綁架。
在全球政局涌動莫測,臺海局勢嚴峻的當口,各主要政黨皆應放緩互相拚殺的調門,重拾易地而處的同理心。在急浪操舟之際,莫忘即便是坐在船身對側的人,仍是彼此同胞,而非各懷異國,又何忍必逐其於海中而後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