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維鴻:“選票經濟學”不斷透支美國國力

來源:環球時報

據美國多家主流媒體測算和報道,美國前總統特朗普3月2日在密蘇里州和愛達荷州舉行的共和黨黨團會議中獲勝。當天,特朗普還在密歇根州的共和黨黨團會議中贏得勝利。這意味着美國2024年總統選舉共和黨初選開始以來,特朗普尚無敗績。

在這個美國大選之年,民主、共和兩黨的候選人似乎依然是四年前的老對手,而這對針鋒相對且觀點截然對立的老對手最近卻在一個問題上似乎達成了難得的共識,那就是阻止日本企業在美國的一宗併購計劃,而目的都是爲了爭奪美國“鐵鏽地帶”的選票。去年年底,日本最大鋼鐵製造商“新日本製鐵公司”(Nippon Steel,簡稱“新日鐵”)宣佈收購美國鋼鐵製造業巨頭“美國鋼鐵公司”,價值約150億美元的交易已經成爲美國兩黨共同的“政治麻煩”。特朗普稱,如果這一交易達成,自己一旦勝選,上任後會第一時間取消協議。而拜登政府最近也在審查“新日鐵”與中國的關係,知情人士稱這可能成爲這家日本巨頭收購美國鋼鐵公司的絆腳石。實際上,這背後恰恰反映出一點,美國向其盟友兜售的所謂“友岸外包”根本就是一紙空談。

美國政客“說一套、做一套”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於21世紀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逆轉。其實,美國本身也是這種全球化經濟的最大受益者——正是冷戰結束後全球產業鏈的高效配置需求,讓美國佔有領先,甚至是主導地位的互聯網技術和跨國投資銀行業務得到了廣闊的用武之地。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從一衆發達國家中脫穎而出,靠的就是硅谷和華爾街這兩大經濟發展引擎。

可惜,經濟的快速發展並沒有轉化爲穩定的政治秩序,反倒是讓美國國內的分裂日益嚴重,一些政客把“美國優先”作爲對抗經濟全球化的政治主題。雖然拜登政府對特朗普的“經濟門羅主義”做了調整,但依然只是限於所謂的美國盟友小圈子。由於缺乏競爭優勢互補的基礎,美國經濟的孤立主義反倒是更加快速地反噬美國政治。試想,如果美國在亞太所謂最重要的盟友——日本企業基於“針對中國”的競爭優勢,在美國本土併購都被拒絕,美國經濟的增長潛力又能如何挖掘?這也就是爲什麼2024的美國大選之年,本應該有優勢的在任總統支持率出奇得低,很多對美國存有幻想的人更加疑惑,美國的經濟數據不是據說很好嗎?

美國的經濟數據並不難去僞存真。除了對於經濟全球化的無解,特朗普和拜登政府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無節制地擴張聯邦政府的債務規模。美國冷戰後歷任政府積攢的美元國際公信力,在被迅速地消費,聯邦政府低效率支出的增加,換來了宏觀統計數據層面的增長靚麗和高通脹。很多國際著名經濟學者早就在提醒美國政府,目前“高赤字、高利率”的政策組合非常危險,2024年僅聯邦政府債券的利息支出就將超過1萬億美元。靠擴大政府支出獲取經濟增長數據的“套路”並不能忽悠美國民衆太久。

美國的“選票經濟學”在2024年只會發揮更大作用。爲了美國絕大多數低收入選民的選票,無論是在任的拜登,還是希望捲土重來的特朗普,都在四年一次的大選“政治週期”前無可選擇,這就是經濟學的“囚徒困境”原理:美國民衆的長時期反對,難比短期內選票的誘惑更大;高通脹帶來的國力長期衰退,也沒有公權力私用帶來的短期政治快感更直接。被媒體和政客忽悠的普通老百姓,也被這種政治週期裹挾,雖然宏觀經濟數據被各種吹噓,高通脹帶來的生活水平下降還是要靠佔絕大多數的中低收入者買單。

對於其他國家而言,美國社會的演變頗有前車之鑑的意義。在任何時候,一個審慎的財政政策都是政府公信力的最佳保障。美國近半個世紀最被歷史層面尊重的兩個總統——里根和克林頓——就分別是推進美國供給側改革以及在任期內讓美國聯邦政府赤字消失的執政者。換言之,短期的政治聲譽需要讓位於長期的國家利益,這是區別政客和政治家的最根本原則。

當然,審慎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並不意味着政府的無爲。在一個經濟全球化的年代,順應時代、以進促穩、更加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纔是長期化解政府債務風險的光明大道。以中國爲例,2023年中國的進出口依然強勁,全年貨物貿易順差超過了6000億美元,讓中國繼續成爲世界最具有吸引力的消費市場和最具有跨境投資能力的國家。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享受來中國免籤政策帶來的便利,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將讓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貿易和投資便利化,轉變爲夥伴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的最大動力。也恰恰是中國和“一帶一路”共建夥伴的共識,讓和平與發展、經濟全球化成爲21世紀不可逆轉的趨勢。(作者是甬興證券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