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案劇大行其道 但觀衆已審美疲勞
◎餘小魚
近期正在熱播的《風中的火焰》,劇情實在讓觀衆感到有些眼熟:2004年某礦區小鎮面臨動遷,一具被焚燒的女屍出現在警局門前,死狀和十年前當地發生的一起惡性未結案件極爲相似,即將退休的老刑警褚志強和因工作過失被下調到礦區刑偵隊的張韜成爲同事,合力偵破案件……
不知從何時起,大小銀幕上開始充斥着各種懸案。此類影視作品常常以一件多年未能偵破的懸案爲主線,在“過去”和“現在”兩條時間線之間反覆穿插、編織敘事,帶出兩代人或者某個主要人物遭遇的世事變遷,最後以“真相大白”或者“完成救贖”來結尾。
主打懸案的作品中,成功者風光無限,成爲被追捧的“神劇”,比如《無罪之證》《漫長的季節》;不盡如人意者也不在少數,比如《黑土無言》《雙探》。如果展望未來就會發現,還有一大批同類題材的影視劇作品正在排隊等待與觀衆見面。那麼,懸案爲什麼會成爲當下影視創作的“香餑餑”?它又能給影視文化帶來什麼影響呢?
選擇性地展示過去
懸案背後往往是濃到化不開的懷舊氣質,作品一開篇就會把鏡頭對準逝去的歲月——通過主人公今昔形象以及生活狀況的鮮明對比,表達創作者對過去年代文化風格的深深眷戀。
《風中的火焰》就在講述懸案之前,用一連串畫面展現自帶時代特徵的街道、建築乃至各種西北特有的風土人情。但這種通過構建獨特藝術對象的感覺與形態爲我們營造出的懷舊氛圍,卻從未直接描繪關於過去的總體性圖景,正相反,創作者總是選擇性地展示了“過去”的一部分。
比如,《漫長的季節》在回憶往事時,濃墨重彩地突出了勞模王響的自豪感,背後是對那個年代勤勤懇懇、堅守原則的工人精神的高度認同。又比如,《平原上的摩西》就和《風中的火焰》一樣,着力渲染、描繪了主人公年少時的美好情感,表達了對過去時代純真狀態的懷念。
也就是說,這些作品其實並無意重現真實的過去,而始終只是對過去的現成神話與刻板印象權且加以利用,進而呈現一種似是而非的現實主義。在它們的文本中,審美風格的歷史(比如初戀的美好或父輩的榮光)取代了真實的歷史,而歷史本身則被各種塗抹、修改的記憶擦除掉了。
多時間線導致碎片化
由此我們也可以解釋,爲什麼懸案類影視劇總會在兩條甚至更多條時間線之間遊走——由於失去了歷史性,這些作品中的時間並非不間斷的連續體,而是無數個生活的碎片。如果說傳統的懷舊只是對往昔的一種悵然若失的感受,那麼懸案所代表的歷史可能只是難以把握的幻象。
而人的當下也成了碎片化的存在。包括《風中的火焰》在內的懸案類影視劇總會通過各種插敘、倒敘的手法逐步交代主人公此前不爲人知的秘密,與其說這是爲了保持懸念,倒不如說這本身就是時間斷裂帶來的真實體驗。
時間的碎片化、零散化必然會帶來精神危機。由於無法把握歷史,人就會失去透視世界、體認世界的基本能力。這也是爲什麼懸案類影視劇的主人公總是很難確認當下生存的意義,從而不得不通過回到過去來尋找答案。《風中的火焰》中的劉白、梅葦和雷富貴事實上和《漫長的季節》中的王響一樣,仍被困在當年未完成的心願和夢想裡。
行文至此,我們已經能夠解釋爲何懸案類影視劇會在當下大行其道——它們爲觀衆帶來了情緒價值,更爲陷入迷惘和彷徨的人提供了精神撫慰。隨着懸案的告破,人們得到的不僅有案件的真相,還有某種生活的方向或者人生的信條——比如《塵封十三載》中兩代警察對正義的執着追求,或者《漫長的季節》中“向前走,別回頭”的王響式釋懷。進而言之,解決懸案的深層意義在於幫助現代人找回主體性,重新確認自我。
套路化引起審美疲勞
但是,當下的懸案類影視劇歸根結底是一種“引用”文化,是從以前的文化產品中生成的。不管是《漫長的季節》裡破落的東北工廠,還是《風中的火焰》裡荒涼的西北鐵道,都是對過去歲月的戲仿。最典型的例子當然還是王響和範德彪(《馬大帥》中角色)之間的隱秘互文。
換言之,下崗的工人、呼嘯的火車、純真的年代……懸案對自身的闡釋力實際上來自其他影像,我們所見的一切都是對舊風格的模仿。由此帶來的一種危險是,懸案類影視劇只是不斷進行着複製與再生產,進而不斷強化商業和市場邏輯。
時間進入2025年,各種懸案仍在層出不窮,但套路化、同質化的現象也愈發明顯。我們不難找出這些作品幾乎可以互相替換的元素:比如不可告人的隱秘過去,美夢難圓的人生遺憾,沉埋暗處的可怕陰謀,危急關頭的人心險惡……這樣一來,觀衆的審美疲勞似乎已經無法避免。
賦予時代碰撞以新的意義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懸案類影視劇的特徵並不在於舊事物簡單地被新事物取代,而在於舊事物被循環利用,與新事物共同構成文化流通。於是,處理新與舊的關係就成了關鍵——如果沒有鑑別、取捨、批判,而只是不假思索地照單全收,懸案就會從意義的追尋走向商業化時髦元素(比如喚起懷舊情緒的人物、物品、環境等)的簡單堆砌。如果新事物與舊事物的碰撞產生不了新的意義,看上去再跌宕起伏、神秘莫測的案情終究也會走向平淡、乏味。不幸的是,《風中的火焰》似乎正在重蹈覆轍。
回過頭來看,《漫長的季節》《無罪之證》《沉默的真相》等懸案類影視劇之所以讓觀衆念念不忘,原因並不在於它們對過去歲月的再現有多麼生動,揭露陰謀的手法有多麼高明,而是它們都立足於“當下”,深刻地反思“過去”,並且開始積極地探尋走向“未來”的道路。比如,王響這樣的好人、勞模,爲什麼會被時代淘汰,今天我們又該追求怎樣的價值觀?又比如,江陽(《沉默的真相》)的悲壯人生固然讓人感動,今後我們又該如何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
就此而言,懸案類影視劇到底會被消費主義收編,淪爲市場通行的套路,還是頑強地發揮文化反思的作用,啓發觀衆的思考,終究取決於創作者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