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九二共識爲中間思維 或可成彈性的政策工具

「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研討會16日於臺北舉行。(陳冠宇攝)

在中美兩強競爭之下,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暨政治學系兼任教授潘兆民認爲,臺灣最好的做法是不要挑釁大陸、製造衝突,而九二共識就是一種中間思維,且可操作性很強,或可成爲適時又彈性的政策工具,以開啓兩岸和平的機會之窗。

潘兆民16日出席「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研討會時,發表上述觀點。

潘兆民於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中美競合下的兩岸關係:以美國拜登政府定義下的中國挑戰談起》中指出,基本上,美國和今日的中國大陸在臺灣問題上,根本難以達成一致。不幸的是,彼此間在臺灣問題上的潛在共同點也正在縮小。臺灣在此艱難下,極易落入誘餌陷阱,立於危險的境地,成爲戰爭的引線。

潘兆民接着提出「向中間靠」(the midpoint of a line)的「九二共識」新思維。他表示,於此時兩岸進行政治對話的困難,導致各項協定或是「和平協定」遙遙無期的困境情況下,更應由「效益」面來看待九二共識,也就是在美中強勢競合之間,如何操作九二共識的槓桿運用。

潘兆民反問,「臺灣可以依靠美國自主維繫臺海和平,因而無需與大陸進行和平對話了嗎?處於美中強勢競合的情境下,臺灣依然可以保持與大陸政治對立、無需交流對話?」面對上述嚴峻問題,潘兆民試圖以「中間理論」的分析視角,加以審視九二共識,期能對當前兩岸面臨的政策困境,提供一套適時又彈性的政策工具,以便開啓兩岸和平的機會之窗。

談及疑美論,同場的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左正東直言,中華民國不能不疑美、但也不能疑美,由於1949年失去大陸、1979年臺美斷交,我們當然會對美國保持懷疑,然而,美國又是唯一對我持續出售武器的國家。他說,我們應該要超越擁美論與疑美論的兩極,作爲小國,我們在兩大強權之間,生存纔是王道。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兼任教授李明則舉例,國家之間有些是真誠、有些是利益,美國前總統雷根與蘇聯交往時曾說,雙邊交往應該真誠,但「我們應該相信,可是要去驗證」;我們與美國的關係也應如此,不要太激情,但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