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轉譯戲曲的密碼:化傳統的技術爲今天的藝術
◎蔣慧明
實話實說,如果不是同行的女兒給我“科普”,恐怕我真是要被天橋藝術中心外人聲鼎沸的場景給弄懵了。在走進劇場前廳之前,我是斷然沒有料到如今的劇場體驗竟是如此不同了——原來,北京風雷京劇團京話劇《戲悟》11月30日-12月1日這輪演出的主要演員,除了鬆巖、鬆天碩父子,還有張呈、宇文秋實、劉暘、孫書悅、朱美吉等,全是綜藝節目《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和《喜人奇妙夜》裡的熱門選手。怪不得劇場門口又是易拉寶又是巨幅海報的,還有好多女孩熱情地派發物料,看話劇倒像是來到了粉絲見面會。雖說我早就過了追星的年紀,但置身其中,難免也被這狂熱的氣氛感染,甚至平添幾分好奇。
話劇的殼京劇的魂
《戲悟》是風雷京劇團在“梨園三部曲”(《網子》《緙絲箭衣》《角兒》)之後創作的又一部“京話劇”。所謂“京話劇”,在“梨園三部曲”這裡,無論是題材還是舞臺呈現,都可以比較直觀地理解爲用話劇講述京劇人的故事,戲曲橋段內置於故事之中,自然而熨帖。
記得小劇場版《網子》的開場,只見一束追光下,主人公秋子本已萬念俱灰,一心赴死,偶然拾到路邊棄嬰,這纔有了繼續生存下去的盼頭。觀衆座位離舞臺近在咫尺,可以清晰地看見主演鬆巖老師細膩傳神的表演,微微顫慄的雙手,由暗轉亮的眼神,舉手投足之間道盡了伶人的悲苦與堅韌。《網子》的故事發生在抗戰前後,主人公秋子是戲班裡的勒頭師傅,歷盡波折,終於與養子鳴春冰釋前嫌,豈料卻歿於炮火。
《緙絲箭衣》由一件特殊的戲服引出舊時劇裝租賃行業的一段辛酸往事。面對人心叵測、利字當頭的世道,主人公朱緗堅守行業的規矩,執著於信念與情懷。《角兒》則是一位武生演員爲了成角兒矢志不渝、一生艱辛的故事,演繹梨園行在新舊兩個時代的苦情新歌,正如開場時舞臺上的對聯——“傳之以藝,授之以德”,開宗明義,主旨明確。
風雷京劇團的這三部戲,無一例外講的還是傳統的戲曲藝術的傳承與堅守,以事明理,借物喻情。據說身爲風雷京劇團團長的鬆巖之所以會選擇排演話劇,最初的動因主要還是爲了解決劇團的生存問題。近十年來,風雷京劇團的“梨園三部曲”憑藉紮實的劇本、生動的表演、京劇與話劇的有機融合,不僅贏了口碑樹了品牌,也有了不錯的票房成績。每每看到臺上一衆演員的投入與激情,不禁感慨戲裡戲外對傳統藝術互爲鏡像的奮力和敬畏。
警察故事戲曲手法
到了《戲悟》這裡,戲曲元素的運用從劇情的一部分變成導演的處理手法,可以視作鬆天碩對於這門藝術的現代化“轉譯”,找到與臺下青年觀衆溝通的密碼。
儘管《戲悟》的主場景仍是寫着“出將”“入相”的戲臺,但劇中主角的身份已經不再是視戲如命的伶人,而是現實生活中的英雄——緝毒警察。題材的改變,也就意味着戲曲元素的出現可能不會那麼自然和順理成章,必須找到一個充足的理由和巧妙的鏈接點,纔不會顯得突兀。
於是,主創將故事的發生地設定在戲樓,而主人公大成警官罹患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症狀,是將周圍的人羣看作京劇人物的幻象,這樣一來,戲曲中的手眼身法步、扮相、武打以及鑼鼓點,也就有了相對合理的融合。
戲曲藝術的虛擬性和寫意性,顯然給跌宕起伏的劇情、複雜深邃的心理提供了別樣的表達方式;懸疑、反轉的類型化情節設置,也由此產生了虛與實、顯與隱的交互作用。劇中警局審訊的一場戲,“時遷偷雞”的戲碼在審訊室下方的鐵籠子裝置裡上演,似乎象徵着法網恢恢,疏而不漏;而大成警官與毒販對峙的一場戲,舞臺另一側則是一出如《三岔口》般的對打武戲,情勢危急,箭在弦上,一黑一白打得難解難分;警官嚴晨追捕逃犯的路上,四個龍套揮舞着手中的水旗,哪管大雨滂沱,一心只是奮勇追殺……再加上電聲與戲曲主奏樂器的結合製造緊張刺激的音效,人物的複雜心理藉由這些戲曲手段而具象和放大。
還有用長凳、飛虎旗的調度安排搭設出汽車等交通工具的幻象,無疑是對實景式舞美裝置的另闢蹊徑;而劇中大成警官接過關公手中的大刀的一番開打,與其他好幾處開打場面相比而言,顯然有着更爲深遠的內涵。
戲以技傳技以人傳
寫到此處,不由得想起翁偶虹先生在《編劇憶舊》中的一段話:“傳統戲雖然本子需要推陳出新,但是對它的技術不可小看。新戲沒有傳統戲的技術不行。凡是現在還能站得住的戲,並不是戲以人傳,而是戲以技傳,這並不是純技術觀點,因爲藝術性要靠技術來傳達,技術裡面就有藝術。京劇藝術就靠着技術。”
鬆天碩現在在話劇、表演類綜藝裡所做的,某種意義上正是探索讓傳統戲曲中的技術轉化成今天舞臺上的藝術。在登上綜藝舞臺爲大衆熟知之前,鬆天碩在舞臺表演領域的才華已顯露出來。他自幼學戲練功,又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參演過多部舞臺劇作品,在北京人藝的《北京鄰居》中,他是衚衕裡的刺兒頭“趙公安”;在黃盈導演的《福壽全》中,他雖然不是主演,卻一人分飾好幾個角色,表現不俗。自參演《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喜人奇妙夜》等綜藝節目後,他看似一夜爆火,實則還是多年的舞臺實踐做的紮實鋪墊。這樣看來,天橋藝術中心劇場前廳粉絲雲集的壯觀場面也算是實至名歸吧。
最後再說幾句觀看《戲悟》的現場體驗吧。整部戲的節奏推進得比較緊湊,戲曲橋段的介入與劇情的貼合度也並不違和。只是,這畢竟是一部講述緝毒英雄故事的舞臺劇,而非“喜人團建”,故而,臺上頻繁出現的“一閃一閃亮晶晶”之類的“內部梗”略嫌多餘,臺下粉絲一陣陣的集體尖叫也實在太讓人齣戲。再者,幾位喜人演員的形體,特別是表現動作場面時的身手,顯然與那些真正的戲曲演員相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儘管這輪演出時“臺下皆粉絲”,但說不定日後就在他們中間真會出現不少真正的戲迷呢?想當年京戲流行的時候,不也曾是這樣的場景嗎?
供圖/風雷京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