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籍經濟學家張卓元被授予國家榮譽稱號
(原標題:廣東籍經濟學家張卓元被授予國家榮譽稱號)
據新華社消息,國家主席習近平13日簽署主席令,根據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13日上午表決通過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週年之際授予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決定,授予15人國家勳章、國家榮譽稱號。
其中,廣東籍經濟學家張卓元被授予“經濟研究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
此前發佈的公示材料顯示,張卓元,男,漢族,中共黨員,1933年7月生,廣東梅縣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他長期從事市場經濟理論研究,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徵與規律,在價格改革、建設現代市場體系、重塑政府與市場關係、企業改革與治理現代化等諸多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提出許多頗具建設性意義的主張。榮獲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等。
將時鐘撥回至74年前。那一年,張卓元在梅州中學參加高考,並以優異的成績被中山大學經濟系和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同時錄取。出於對經濟學的濃厚興趣,張卓元選擇入讀中山大學,後在高校院系調整中轉入了中南財經學院(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1954年大學畢業後,張卓元被分配至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後爲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自此開啓長達70年的經濟研究生涯。
回望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1991年秋冬在中南海召開的一系列高級別專家座談會,成爲中國改革與發展的座標之一——這一系列座談會,不僅醞釀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法,也爲1992年中國正式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奠定了基礎。
和吳敬璉、林毅夫等知名經濟學家一樣,張卓元也參與了這一系列的座談會,並在會上就建立合理的價格結構、處理好改革與發展關係提出了極具建設性的意見。
張卓元曾向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回憶,座談會上,與會的大部分專家學者比較支持市場取向改革,大家就這個問題暢所欲言、深入探討,最終一致認爲要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爲改革目標,主要根據是整個經濟運行好壞的關鍵在於資源配置的效率,而市場配置資源會比計劃配置資源更有效率。
在隨後的1993年,張卓元參與的文件起草組用了近半年時間,完成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的起草工作,一萬五六千字的篇幅對市場經濟各個子系統改革之間的配合關係和時間順序做了細緻安排。當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上述《決定》,中國開啓大步推進市場化改革進程。
正是從這一年開始,張卓元先後參加了十幾次中央文件的起草工作,其中多數爲黨代表大會報告和中央全會文件,包括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報告和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十六屆三中全會、十八屆三中全會等中央文件。他的老朋友吳敬璉爲此贈他“玉泉山人”雅號。
“參加中央文件的起草工作,對於像我這樣的理論工作者來說,是非常難得的接觸實際、瞭解中國國情,瞭解黨中央如何作出戰略決策、確定發展改革大局的學習機會。”張卓元在一篇自述文章說,他的許多研究成果和論著都是在1993年-2013年這20年間產生的。
離開家鄉數十年,張卓元談吐間鄉音猶存,對家鄉的發展也殊爲關心。在此前接受南方日報、南方+記者採訪時,張卓元說,廣東的改革開放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未來廣東要繼續在改革開放、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走在前列,不斷創造先進經驗和做法,當好“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的作用。
南方+記者 趙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