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光師英譯爭正名 眼科醫:職責範圍有差異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下午緊急召開記者會,重申Optometrist國際上的定義涉及診斷、治療,與我國驗光師職權範圍不同,不應模糊職責界定導致國人視力健康受損。(李念庭攝)
數百名驗光師今日(6)下午走上街頭進行抗議,希望將驗光師英文名稱從現行的Optician正名爲Optometrist。對此,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下午緊急召開記者會,重申Optometrist國際上的定義涉及診斷、治療,與我國驗光師職權範圍不同,不應模糊職責界定導致國人視力健康受損,但未來學制、教育有所改變,更名都有討論空間,會持續與驗光師協調。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秘書長侯鈞賀說,Optician是英國對驗光師的稱呼,而Optometrist在國際上的定義,是眼睛和視覺健康的第一線醫療人員,提供對於眼睛、視覺全面的醫療照護,包括驗光、配鏡、眼部疾病篩檢、診斷與管理,及視覺功能障礙復健,此定義與臺灣驗光師的養成學制、教育訓練及執業範圍存在顯著差異。
侯鈞賀表示,我國醫學重視經驗、實務的接觸,包含醫師、護理師在內,幾乎都有1年以上在教學醫院實習經驗,但驗光師的訓練過程中,只在醫院或診所實習不到半年時間。因此他認爲,有關驗光師英譯並非不能調整,只是仍須更全面的考量及討論、協調。
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王一中表示,他們與驗光師公會開了7次會議,眼科醫學會一直堅持的原則,是驗光師必須經過相當醫院訓練、學制、考試,才能像先進國家一樣以Optometrist爲正名。以美國爲例,Optometrist可以診斷、治療眼部疾病,但臺灣驗光師並不能執行這些業務,若現在真的更名,民衆可能會誤解以爲驗光師就是醫師。
王一中表示,此議題已經討論很久,若答應以Optometrist爲驗光師正名,恐涉及診斷、治療業務,與我國醫師法、醫療法有所牴觸。眼科醫學會理事蔡景耀補充,驗光師主張的名稱跟臺灣現況不符合,但未來學制、教育若有所改變,一切也都可以再討論協調。
臺灣是全球近視問題最嚴重國家之一,兒童近視率居高不下,近視每增加100度,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青光眼及白內障等眼疾的風險大幅提升。侯鈞賀強調,兒童視力發展的複雜性不僅限於屈光度數問題,近視是一種需要長期監控和多面向治療的慢性疾病,無法僅透過簡單的驗光配鏡解決。
至於是否能放寬15歲以下兒童在免醫師指導下,讓驗光師自行驗光,王一中強調,稚齡兒童的驗光與視力檢查,與成人不同,需使用特殊的檢查技術和儀器,兒少容易出現「假性近視」的驗光誤差,因此檢查時需要使用散瞳劑,確保驗光結果準確性。而散瞳劑的使用需由具備完整醫學背景的專科醫師執行,並考慮兒童個別健康狀況,包含藥物的劑量、使用頻率和潛在副作用等,若不經散瞳即進行驗光,可能導致錯誤度數的眼鏡配置,甚至加重視力損害。
眼科醫學會強調,名稱變更需要全面性的考量,名稱的改變若未與實質專業能力相符,可能造成公衆誤解,以爲驗光師具備診斷與治療能力。眼科醫師願意與驗光師共同努力,討論如何提升驗光師學制、完善專業訓練內容、資格認證內容及擴大國際交流合作,也承諾會以守護兒童及全體國人的視力健康爲首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