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吸引12萬名境外採購商,俄羅斯客流顯著增加
第135屆廣交會第一期將於4月19日閉幕。官方通報稱,截至4月18日,累計已有來自全球212個國家和地區的12.02萬名境外採購商線下到會,比上屆同期增長22.7%。
每年兩屆的廣交會是中國外貿“風向標”。不少參展商向界面新聞表示,相比上一屆廣交會,這次客流量有明顯增加,主要來自中東、東南亞、非洲、拉美等地區。
國新辦4月1日舉辦的135屆廣交會新聞發佈會上,中國對外貿易中心主任儲士家提到,截至3月31日,已有來自215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採購商預註冊,達9.3萬人;排名居前列的國家包括:印度、美國、尼日利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德國、韓國、澳大利亞、巴西、沙特阿拉伯等。
界面新聞記者發現,此屆廣交會上,白人面孔也有明顯增加,主要來自俄羅斯和中亞等地區。小型家電、電子設備、儲能產品,成爲他們挖掘商機的主要領域。
明顯增加的俄羅斯採購商
來自俄羅斯的Mikhall騎着電動行李箱穿梭在幾個展館之間,這個新穎的代步工具是他剛剛從一個行李箱展位上買下來的。剛來的第一天,他每天逛館的步數達到3萬步。現在,這個時速每小時15公里的工具解決了大量步行的問題。
Mikhall經營一家農業化工公司,他此次的目的是新能源館,“我們在探索把農用設備改造成純電或其他新能源的商機,主要來找電池、發電機、移動儲能電源這類產品。”他告訴界面新聞。
目前,俄羅斯已經成爲國內最主要的貿易伙伴之一。2023年,中俄完成2400億元美元的年貿易額。一季度進出口情況舉行發佈會上,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稱,今年以來,中俄在能源、汽車、通用機械設備等領域貿易繼續保持增長。
在浙江佳星電器有限公司業務經理範婷婷的印象中,俄羅斯採購商大量增加出現在133屆廣交會上,而公司面向俄羅斯的業務也在這一時期快速增長:“這兩年俄羅斯客人多了很多,現在俄羅斯業務佔比達到40%-50%,今年訂單量還在提升。”
範婷婷認爲,兩國關係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畢竟現在出口到俄羅斯也是用人民幣結算。”數據顯示,過去兩年,人民幣在俄羅斯出口交易結算中的份額已從0.4%升至34.5%。
而佛山順德一家洗碗機貼牌廠商的負責人郭琳則提到,這幾天接待的俄羅斯客戶佔比有30%到40%,“俄羅斯在智能家電方面的需求很大,有的客人在廣交會之前就通過線上渠道聯繫上我們,有意對接爲品牌方和渠道商。”2023年,這家公司來自俄羅斯的訂單增加了30%。
來自俄羅斯的採購商Ceriola向界面新聞展示了一沓厚厚的產品冊,有空氣淨化器、半自動咖啡機、空氣炸烤箱等。Ceriola是一名“老廣交”。他提到,隨着國內智能家電產品的迭代,目標產品也從以前的保溫瓶、電飯煲變爲各種新技術加持的小型家電。
廣交會展館 拍攝:張熹瓏
未等來歐美客戶
客流創下新高,不過,仍有不少參展商沒有等來歐美客戶。不少參展商反饋,幾天來只接待了零星的西歐客戶,來自法國、意大利、希臘等地,美國客戶幾乎沒有。
“歐洲客人比疫情之前少了很多。以前來參展,我們接到的名片可能60%是歐洲客人的,現在能接個40%已經很好了。”範婷婷表示,新客戶開拓受阻也對訂單量有明顯增長,“這兩年歐洲新客戶少了40%,老客戶份額基本持平。主要現在歐美護照很難辦,而且歐洲經過疫情之後經濟下行,購買力也下降了。”
範婷婷公司主營產品爲取暖器,她指,今年會多了一些泰國、越南的客人,“但是取暖器怎麼賣得過去呢?”
而對於很多OEM廠商來說,實際上西歐或美國也並非主流市場。範婷婷告訴記者, “主要做歐洲220v的多,美國市場做得少,屬於低電壓領域。”一個門檻是認證成本,“美國ETL認證要求很高,申請費用比歐洲高很多。我們所有產品都有歐洲的認證,但是大概就四五個有美國認證。”
郭琳則在線上推廣的時候以歐美爲主流對象,但是轉化率並不理想。歐美市場難以打開,郭琳認爲,一方面因爲當地市場和技術已經很成熟,本土品牌市佔率高;另一方面,對於中小型貼牌商家來說不具有成本優勢,“國內龍頭,例如美的,在歐美市場推得比較成熟,也有價格優勢和規模優勢。我們只能跟進他們的價格,但也是勉強縮小价格差異,很吃力。所以更傾向從東南亞、非洲、中東等同行競爭小一點的新興市場去努力。”
過去幾屆廣交會,郭琳公司都實現了潛在客戶轉化,主要來自伊朗、巴西、俄羅斯等地區。
角色轉變的廣交會
廣交會號稱“中國第一展”。不過,隨着獲客渠道的增加,廣交會不再是唯一的外貿途徑,這個過程中,其角色也在悄然轉變。
境外採購商到會人數和訂單金額是廣交會最重要的兩項指標,但疫情之後的增速表現並未同步。以134屆廣交會爲例,官方數據顯示,共有19.8萬名境外採購商到會,現場出口成交額共223億美元;與疫情前的最後一屆即第126屆廣交會相比,境外採購商人數增長6.4%,但成交額減少23.9%。
一家智慧出行展位的負責人透露道,對於高科技類產品來說,參加廣交會的宣傳作用遠遠大於商務作用,“畢竟動輒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產品,不可能參一次展就決定買賣的。很多時候,一期大家就是看個新鮮,二三期小商品成交量更大。”
Mikhall也暫時處於觀望階段。他提到,這次參觀更多是瞭解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前沿技術,至於相關產品能否落地到俄羅斯本土,還需要時間驗證,“在俄羅斯,石油屬於廉價能源,我們也不像歐洲有碳排壓力,新能源還不算主流選擇。”
但這一轉變並非完全負面。一家佛山手持家電廠商的負責人朱勝提到,雖然在廣交會上很難碰到歐美客人,但有老客戶的基礎,加上亞馬遜等跨境電商的方式,因此2023年美國市場仍能保持增長。還有一個方式是,歐洲大客戶在國內有分公司,會派國內的人來洽談和參展。
“現在展會的買賣意義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大,以前可能真的是唯一渠道,但是現在社交媒體發達、交通也方便,獲客渠道很多,可以直接帶產品地推,可以郵件和視頻會議溝通。”
朱勝現在把廣交會作爲一個陪同客戶、維持關係的平臺,“廣交會已經成爲一個傳統了,就跟我們過年一樣,現在的年味淡了,但是也不能不過。而廣交會也變成一個展示的平臺,客戶真的要下單,即使不展示也會做這筆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