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三處停車場,“擡杆”迎市民
三座主幹路上的停車場,近日集體“擡”起收費杆,向市民臨時免費開放,它們是芝罘區慶棟、銳新、萊山區玉岱大廈三處停車場。據瞭解,這三座停車場已全部拆除收費公示牌、臨時使用房屋等停車配套設施。市民春節走親訪友、逛街購物,又多了數百個可以讓愛車“歇歇腳”的車位。
沿街亂停車少了
煙火氣留住了
收費杆擡起,不但讓車輛“居有其所”,更留住了街頭巷尾的“煙火氣”。
昨日中午,記者來到位於勝利路、華茂街交叉口的銳新停車場,收費杆擡起後,車輛出入格外迅速。“以前停車場收費時,不少中午來吃飯的客人,爲了省幾元錢的停車費,都選擇把車臨時停在路邊。”在勝利路上經營一家快餐店的蔡女士告訴記者,爲了避免被“貼條”,自己還得經常出店幫忙瞅一眼。“現在杆擡起來了,原本利用率不高的車位派上用場了,街邊亂停車也少了。”
記者觀察發現,停車場周邊僅餐館就有10餘家,另有大量企事業單位及超市、服裝店、家紡店、書店等業戶。正午時分,周邊上班族和居民紛紛外出就餐、逛街,加上前來取餐的騎手,車輛也逐漸多了起來,而勝利路、華茂街均只有雙向四車道,不少車輛紛紛進入停車場臨時“歇腳”。臨近“飯點”,這處僅有30個車位的“口袋停車場”,靠近勝利路一側的車位基本停滿,着實物盡其用。
在位於北馬路和海港路交叉口的慶棟停車場,記者粗略觀察發現,中午時段該停車場的“上座率”已經超過了3/4。此前,這處4824平方米的地塊被私自佔用,作爲經營性停車場使用。去年11月起,芝罘區住建局向該停車場下達整改通知書,約談停車場經營者,要求停止經營收費。如今,停車場已將標識牌拆除,原收費人員臨時使用的房屋已經鎖閉,現場已停止收費。
去年11月,海港路由此前的雙向六車道拓寬爲雙向八車道,通勤承載力提升的同時,周邊振華商廈、大悅城、陽光100、南洪街等商圈停車矛盾逐漸凸顯,收費杆不見了,也讓拓寬後的主幹路“配套資源”進一步豐富。“上週末,我到陽光100一家婚慶公司辦事,擔心商圈停車不方便,開始準備打網約車過去。店家告訴我商圈對面就有免費的停車場,到了一看還有不少車位,的確很方便!”市民孫先生告訴記者。
中心三區
仍需1.75萬個停車位
買車容易,學車容易,但停車最不容易。煙臺中心區停車,到底有多難?
伴隨着汽車普及率日益增高,停車場已成爲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記者查閱2023年《煙臺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市民用汽車保有量218.69萬輛,每百人汽車保有量已經超過了30輛,相當於每3個人就有一臺車。
迅猛增長的汽車保有量,給公共停車場經營管理帶來了空前挑戰。記者從市住建局獲悉,市民反映停車難最集中的中心區,共有停車點位43萬個(芝罘區約22萬個,萊山區(含高新區)約21萬個),其中,公共停車場2040個、13.1萬個停車位;配建停車場1643個、27.9萬個停車位;路內停車泊位2.07萬個。目前,中心三區機動車保有量約49萬輛,按照停車規劃配比,應該爲1:1.2,約58萬個停車位,標準停車位缺口在15萬個左右。即便算上具有停車條件但沒有規範停車點位約13.25萬個(包括路邊違停點位、小區內部道路停放點等),仍需解決1.75萬個停車位。
而另一個令市民撓頭的現實,是“停車難”地段主要聚集在老舊小區、景區景點、重點醫院、學校、商圈等區域,尤其旅遊旺季,景點景區停車位不足,無法承載外來遊客及本地市民停車需求。
以濱海一線爲例,遊客高峰期大部分車輛直接停放在人行道,高峰期的停車缺口在900至1200個;芝罘區老舊小區受原規劃建設的影響,配建停車位不足,夜間停車矛盾突出,停車缺口數量達1.43萬個;學校、醫院、商圈等停車資源更是不均衡,造成區域集中性停車現象突出,尤其是學校潮汐停車現象嚴重。
一場一策
分類解決“停車難”
針對市民的“堵點”和“痛點”,去年11月,《煙臺市公共停車場經營管理專項整治方案》出臺,向“停車難”“停車亂”“收費亂”亮劍。針對各區市停車場規模不一、經營管理各異的現實情況,煙臺市相關部門“一場一策”,分類解決“停車難”,並攻克了不少“老大難”。
作爲海上世界區片重要的停車場之一,太平灣停車場曾多次被下達整改通知書,但震懾力有限。專項整治開展以來,芝罘區停車辦聯合區綜合執法局有效打擊了違法違規行爲。“合力”之下,該停車場目前已免費對外開放。
而在中樺佳苑東門南北兩側的芝罘區春江停車場,2020年開始設立並收費,但該地塊性質爲國有儲備用地,不能用於經營。芝罘區停車辦組織多個部門多次聯合執法,對經營者進行約談,要求經營單位立即整改拆除收費設施。遠期,一度被違法圈佔的地塊,正在按原規劃組織建設,恢復國有土地的合法權益。
據市停車辦負責人介紹,自全市公共停車場經營管理專項整治行動開展以來,煙臺全面排查3類整治對象、9個方面重點問題,截至1月初,累計排查停車場1853處、停車位268837個,並整改227處違規問題停車場。“一場一策”治理佔用公共空間、無證收費、私設地鎖等“堵心事”,讓更多私家車“開得出,停得下”。
記者 楊健
通訊員 王忠星 許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