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荔灣:傳承創新中醫藥文化,編織中醫基層健康網

養生保健到西關,延年益壽在荔灣。廣州是傳統嶺南中醫藥發展的中心,荔灣的中醫藥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名醫輩出。近年來,廣州市荔灣區立足已有的地區中醫藥服務資源,積極推進中醫藥強區建設。

9月11日,在荔灣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媒體調研活動中,記者走進荔灣區中醫醫院、荔灣區骨傷科醫院、華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目前,荔灣區非遺中醫特色項目在名醫團隊下得到傳承,並持續創新發展;利用市級中醫名院資源,帶動基層中醫醫療水平提升;多所中醫院強化了中醫文化傳播陣地,特色中醫館提供診療服務的同時傳播中醫藥文化。

擦亮金字招牌,傳承創新中醫療法

歷經八代傳承人、近300年傳承,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西關正骨”的金字招牌懸掛在荔灣區骨傷科醫院,在西關地區持續發光發熱,名揚海內外。

在荔灣區骨傷科醫院,慕名而來的患者絡繹不絕,溫通刮痧療法、耳穴療法、頰針……治療區內可以看到多項中醫特色項目在有序開展。“我心臟裝了起搏器,有尿酸高,還有多種慢性病,從1月至今,在荔灣區骨傷科醫院做了耳灸、刮痧、耳部按摩等。”今年77歲的樑姨頭上戴着類似耳機的設備,正在做耳灸治療,“耳穴療法能調理全身,治療後感覺平時走路都輕鬆了。”

幫樑姨做耳穴治療的正骨一區病區護士長李盛琳介紹,耳穴診療可以治未病,“比如有些患者患有高血壓但沒有明顯身體不適症狀,可以通過耳部血管觀察發現潛在的疾病危險。”

隨着患者病種的複雜化,荔灣區骨傷科醫院進一步細化病種治療,提高治療水平的專業化。荔灣區骨傷科醫院黨總支書記、院長孫振全表示:“醫院住院部增設了5樓病區,主要治療脊柱病;4樓病區主要開展骨關節病的治療。”

“目前,醫院也創新使用中醫適宜技術。”在正骨一區病區,孫振全手拿着易罐,演示了易罐的治療原理。“易罐是根據拔火罐的原理,採用硅橡膠材料和納米科技製作而成,通過排除罐中的空氣而產生負壓,使之吸附於皮膚表面。對比拔火罐,易罐更易操作、具有可移動性,其療法具有鬆解肌筋膜,增加肌肉彈性,改善關節活動度,解痙止痛等功效。”

與荔灣區骨傷科醫院相隔不遠的荔灣區中醫醫院(長壽院區)面積約有14000平方米,院區不算大,但開展的中醫診療服務小而精。“比如,婦科已入選市中醫重點(特色)專科,更打造了國家級中醫重點專科(專病)1個(荔灣區中醫醫院不孕不育症)。”荔灣區中醫醫院副院長卓士雄介紹,三樓婦科門診有不少是外地患者前來就醫,並曾接待過數名外國患者。據統計,婦科名醫的接診量半天可以達到60-70名病人,最多甚至有100多名病人。

“西關助孕診療法”初創者沈堅華的數名弟子定期在荔灣區中醫醫院坐診,數年來爲一心“求子”的患者帶來圓夢希望。目前“西關助孕診療法”已列入第七批荔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第三代傳承人譚桂雲延續師門技藝的同時,更形成“三步六法十八方”中醫綜合療法結合中醫“治未病”理念的孕產預防保健“一條龍”服務鏈,囊括中醫治未病對女性全生命週期健康的調護。

“孕產預防保健‘一條龍’服務鏈是指月經調理、孕前調理、孕中安胎、產後康復、更年期調理等,包含女性生殖的全閉環週期。”荔灣區中醫醫院醫務科副科長、婦科副主任醫師張藝表示,醫院婦科中醫師還會定期走進學校,給處於青春期的學生普及保健知識。

資源下沉社區,健全中醫服務體系

名醫難掛號曾困擾不少一心求醫的街坊。爲滿足居民的醫療需求,荔灣區將轄區內豐富的中醫醫療資源下沉社區基層。

2023年10月,荔灣區在全市首批通過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範縣省級評審,以醫聯體建設爲抓手,推動省、市三級醫院優質中醫資源下沉基層。全區已形成以中醫醫院爲主體,各綜合醫院中醫科爲補充,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其他中醫醫療機構爲網底,覆蓋全民的基層中醫藥立體多元化特色服務體系,滿足居民在家門口的中醫就診需求。

在荔灣區中醫醫院一號難求的荔灣名中醫、廣州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主任中醫師楊洪偉在華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名醫工作室,每逢週三下午到社區醫院坐診。華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部部長陸奕煜觀察發現:“有些患者在荔灣區中醫醫院掛不了楊洪偉主任的號,會專門到社區醫院找他。”

在護理門診,主管護師李嬋正在爲患者開展耳穴治療。“李嬋是社區醫院推送至荔灣區骨傷科醫院學習中醫適宜技術的護理人員。經過半年學習後,她將專業的中醫護理技術帶回社區醫院,讓居民能享受優質的中醫治療服務。”陸奕煜說,社區醫院每年會推薦1-2名優秀的護理人員到上級醫院學習中醫適宜技術,將優質醫療資源服務帶到社區。

“作爲荔灣區中醫醫聯體的牽頭單位,我們根據不同街道、不同社區需求,安排醫生加入社區醫院家庭醫生隊伍中。同時,我們定期舉辦基層指導課,醫生每週到基層醫院開展指導工作,到基層醫院坐診。”卓士雄說,名中醫基本每週有半天到社區醫院坐診,指導社區醫院醫生徒弟看診。

荔灣區中醫醫院已入選第三批“國家級”基層西學中能力建設工程帶教基地,“社區醫院的西醫醫生可以到荔灣區中醫醫院學習中醫適宜技術,學習一年考覈及格,會由荔灣區衛健局頒發畢業證書。”卓士雄說道。

升級載體空間,打造特色中醫館

中醫文化的凝聚離不開載體空間。荔灣區積極推進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兩個“全覆蓋”——中醫館(中醫綜合服務區)建設全覆蓋、名中醫工作室建設全覆蓋。中醫館爲患者提供中醫適宜技術診療的同時,也傳播嶺南醫藥文化。

建於20世紀80年代的西關國醫館隸屬於荔灣區中醫醫院,曾因各種原因關閉多年的西關國醫館於今年4月重開。“西關國醫館坐診的醫生是醫院副高職稱以上中醫專家,並聘請廣東省中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等多名三甲醫院中醫專家坐診。”卓士雄介紹,西關國醫館的診療技術有90%是以中醫適宜技術爲主。此外,還增設了夜診、週末門診,方便上班人羣前往就診。

華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荔灣區唯一一所覆蓋三條街道(華林、嶺南、沙面),開展診療服務的社區醫院,其2樓是專門打造的特色中醫館(中醫藥綜合服務區)。分別設立了中醫治未病室、中醫康復理療室、中醫診室、名中醫工作室、中藥房等,並按照中醫館建設標準進行建設管理,共開展中醫適宜技術8大類,23大項,45小項。

在中醫館一面牆,還專門設置了名爲“百草軒”的中藥材科普牆,展示了30種常見中藥材的實物以及功效,爲居民普及中藥材功效。

走進荔灣區骨傷科醫院,不難發現,醫院內部裝潢保留着六角窗等嶺南特色元素,與醫院主樓相隔數百米的廣州西關正骨文化館雖然沒有面向患者提供診療服務,但濃縮了西關正骨30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

從第一代的何源、第二代的何恭泰、第三代的何良顯、第四代的何竹林……到第七代的孫振全、第八代的張立志等。西關正骨代代相傳,有部分傳承人甚至遠赴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傳播西關正骨技術。

“這是何竹林使用過的電話,他手寫的處方,還有他使用過的德國進口繃帶……”西關正骨文化館內展示了數代西關正骨名醫的史料以及使用過的實物,這些載體將西關正骨數代人凝聚的醫術不斷延續。

文|記者 馬思泳 通訊員 荔宣圖|記者 馬思泳(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