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峽石村通過放飛大量“益蚊”控制伊蚊種羣密度 七年未發生一例登革熱病例

10月22日,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佈最新一期登革熱疫情監測信息通報,截至10月21日,市內有157個街鎮的相關區域正在開展登革熱疫情處置,存在傳播風險。

衆所周知,登革熱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避免蚊蟲叮咬是預防登革熱的關鍵。清除蚊蟲滋生地、使用殺蟲劑等是目前防控登革熱傳播的常見方法。然而,在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峽石村,專業團隊卻通過每週放出三五十萬只蚊子,來防控登革熱的傳播。

據瞭解,峽石村實施“以蚊治蚊”的生物防治技術已有七年之久,至今,全村未發生一例登革熱病例。

奚志勇在放飛蚊子

三五十萬只蚊子一擁而出場面震撼

10月22日,記者來到峽石村。在綠植豐富的沿江路段,奚志勇“以蚊治蚊”團隊研究員甘任賢從便攜式冰箱裡取出一個透明塑料盒,“這裡大約有3萬隻雄蚊,隨着溫度回升,它們很快會活躍起來。”稍等片刻,甘任賢打開盒蓋,密密麻麻的蚊子一擁而出,飛向大自然,場面震撼。

“白紋伊蚊俗稱花斑蚊,是傳播登革熱、寨卡病毒病的元兇。”甘任賢介紹,今年,廣州受到多雨天氣的影響,白紋伊蚊活躍時間提早,而且活躍期延長,“‘以蚊治蚊’的策略主要是減少白紋伊蚊的數量。”

“我們的蚊子工廠進行大規模生產,利用昆蟲胚胎顯微注射技術,成功創建了攜帶新型沃爾巴克氏體的白紋伊蚊人工轉染品系。經過精細的雌雄分離流程,我們篩選出了雄蚊,當這些雄蚊與野外的白紋伊蚊雌蚊進行交配後,雌蚊所產的卵將無法成功孵化,進而無法發育成爲成蚊。因此將這些雄蚊命名爲‘益蚊’。”甘任賢解釋道,“由於雄蚊不叮人、不吸血,因此可以通過長期投放益蚊,來大大降低白紋伊蚊種羣密度,有效防控登革熱的傳播。”

圖爲放飛的“絕育雄蚊”

當天,甘任賢和同事在峽石村內的休閒公園,村民羣衆居住區後的山地、水邊等綠植覆蓋率較高且適合白紋伊蚊棲息的地點,共計放飛約30萬隻“益蚊”。“這些‘益蚊’在野外的生命週期大概就是一週,所以,在4月至11月的登革熱高發期內,我們每週來峽石村放飛30萬~50萬隻‘益蚊’。”甘任賢說。

白紋伊蚊控制率常態化超過90%

“以蚊治蚊”開展期間,項目團隊同步開展防治效果監測。當日,在峽石村內多個地點,奚志勇“以蚊治蚊”團隊研究員成志華更換了一批誘蚊誘卵器和成蚊誘捕器。

記者看到,誘蚊誘卵器是一個透明的塑料小瓶子,瓶子內壁黏着一張白色長方形紙片,紙片上附着了一些黑芝麻樣的小黑點。成志華稱:“這些黑點就是野外雌蚊產的卵,我們回去在實驗室標準條件下培養一週後統計分析,看能否孵化出來,如果無法孵化,證明‘益蚊’跟野外雌蚊成功交配,影響了受精卵的正常發育,‘益蚊’就成功完成了使命。”

而成蚊誘捕器是一個白色的桶狀布袋,中間是一個風道,風道底部有一個風扇,上蓋套着一個黑色漁網狀的收蚊袋。“這個裝置是利用蚊子趨黑性的特點,以風力吸入的方式,抓捕活體成蚊。”成志華稱,“通過分析抓捕的成蚊種類、白紋伊蚊雌蚊的數量,可以瞭解當地的蚊子種羣結構、某種蚊子的密度,將連續監測結果繪製成曲線,可以看到蚊媒密度的變化趨勢。”

“我們在峽石村試點‘以蚊治蚊’項目,至今已進入第七年。峽石村是目前爲止廣州市內唯一一個持續開展‘以蚊治蚊’生物技術防控登革熱的村。”甘任賢介紹,“在項目實施的頭兩年,團隊還以附近村莊爲對照區,同步進行監測,以便對比分析釋放沃爾巴克雄蚊的效果。”甘任賢介紹,通過持續的監測和數據分析,當時,轄內白紋伊蚊的數量明顯下降,控制率最高時達到98%。團隊長期監測顯示,村內白紋伊蚊的控制率常態化超過90%。

故事:返鄉青年率先把手臂伸進蚊箱

峽石村背山面水,也沒有工業和成型的商業,這樣一條傳統的純農業村,爲何會嘗試通過新技術手段來防控登革熱?這與峽石村年輕的帶頭人朱傑湧有直接關係。

2017年底,30歲的朱傑湧響應號召,放棄城裡的穩定工作,回到峽石村建設家鄉。“我回來的前兩年,村裡曾發生過登革熱病例,當時村裡對疫情的緊張處置、村民們的擔心,我記得很清楚。”峽石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朱傑湧說,在大學老師的引薦下,他接觸到奚志勇“以蚊治蚊”研究團隊。對新事物、新知識保持探索精神的朱傑湧決定,把這項生物防治技術引入峽石村,應對白紋伊蚊。

要定期在村裡釋放上百萬只蚊子,這讓從事農耕的父老鄉親們如何接受?朱傑湧說,當時,村裡多次召開村民代表大會,科研人員來詳細講解“以蚊治蚊”的原理,反覆宣傳、培訓,互動體驗活動則更直觀生動。“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時做了一個實驗,專業人員拿來一個裝滿益蚊的箱子,讓大家把手臂伸進去感受。村民挺好奇,但更多人是害怕。”峽石村黨總支紀委委員周敏健告訴記者,當時朱傑湧第一個把手伸進箱子,在他的帶動下,村民紛紛嘗試,“伸進去以後發現,真的跟一般蚊子叮咬吸血的感覺不一樣。”

周敏健介紹,試點工作開始後,專業人員在村內設立工作室,頭兩年投放蚊子比較頻繁,專業人員在村內各處放蚊、監測的時候,就會跟村民聊天,向他們科普。“‘以蚊治蚊’第一年,村裡沒再發生登革熱,久而久之,村民對團隊人員熟悉了,親切地稱他們爲‘蚊佬’。”

“全村至今未發生登革熱傳播病例,我們覺得這項技術效果不錯。”朱傑湧打了個比方道,“就像《西遊記》裡,孫悟空用金箍棒爲唐僧畫了一個圈,現在,定期投放益蚊,已爲峽石村形成一個看不見的保護屏障。”

“‘以蚊治蚊’項目的引入,將登革熱防控工作從‘人找蚊子’變爲‘蚊子找蚊子’,防控工作變得更高效更精細。”朱傑湧說,此後,村裡便沒再請人來大規模噴殺蟲劑消殺蚊子,每年爲村裡登革熱防控經費支出節省了1萬餘元,同時,爲村民們提供了一個更加安全、環保、健康的居住環境。

峽石村“以蚊治蚊”項目吸引了多國專家學者組團前來調研(資料圖/峽石村供圖)

蚊子如何防控登革熱?

攜帶新型沃爾巴克氏體的白紋伊蚊雄蚊與野外的雌蚊交配後,雌蚊所產的卵將無法成功孵化,進而無法發育成爲成蚊。由於雄蚊不叮人、不吸血,因此可以通過長期投放益蚊,來大大降低白紋伊蚊種羣密度,有效防控登革熱的傳播。

廣州日報 文/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