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艾俐專欄》謹慎應對大陸經濟放緩

很多經濟專家指出,中國房地產行業至少要3年至5年才能消化完存貨,在此之前,經濟都不會好,失業問題嚴重。(中新社)

中國大陸第3季經濟成長率近日公佈是4.6%,超出市場預估的4.5%。衆所周知官方公佈的經濟成長率數字是可以控制的,所以超出也不足爲奇,最重要的是4.6%裡包含了第3季的聖誕節、新年,及美國慶祝的感恩節和萬聖節,應該是全年最旺季度,所以明年經濟成長多少還未可知。

國際媒體喜用孤立事件來做出結論,導出中國即將崩潰論,最著名者是華人律師章家敦在2001年出版的《中國即將崩潰》。他認爲中國由於拒絕政治改革,避免社會暴動的時間已經耗光,在加入WTO之後會百業蕭條、失業率嚴重,引起大規模動亂,不出5年肯定會垮。

每幾年,都有專家學者重複中國崩潰論,但是中國挺過進入WTO的難關、2008年金融危機、2010年歐債危機,2020~2023年新冠危機後,經濟成長確實有緩慢,2013到2021年,中國對世界經濟成長的貢獻率是38.6%,而整個G7的貢獻率才25.7%,世界第2大經濟體絕不會崩潰。由保7、保6、保5不成,當然世界對中國經濟重回盛世滿是懷疑,但中國經濟絕不致崩潰。

也有國際經濟專家表示,中國將邁向日本1990年代之路,面臨失落的20年,但是中國還未達開發國家,只能說是中度發展國家,最大的不同是中國仍是世界最大的工廠,尚無產業空洞化之虞,也是最大的市場之一,還有大量成長基期。

但中國的成長模式必須改變,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受訪時表示,過去中國一意依靠外銷帶動經濟成長的模式,將變成不復返的夢想,中國必須另找復興模式。

中國此番經濟成長率放緩,實在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已分不清楚哪個是主要原因,哪個是次要原因。先是川普在2016年發起中美貿易戰,中國房地產在2022年以前還一路順遂,後來一連串的房地產巨鱷如恆大、碧桂園都出現巨大危機,火車頭產業牽連建材、鋼鐵、水泥、甚至傢俱和生活產業。連這兩年最火的產業─電動車及電池產業,因歐美、日本的高關稅,成長也必須緩下來。

現今最令中國頭痛的,仍然是以往帶動經濟的兩大火車頭—股市和房地產,仍深陷泥沼。陸股自9月18日開始上漲,10月1日國慶假日後就急速下跌,到這個星期二也只有3200多點,只比前陣最低點多10%而已;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府這1個月頻頻出臺刺激政策,但市場仍無反應,也顯示股市的上漲若沒有實質經濟成長支撐,只會是泡沫而已。

股市還好,這是流動資產,頂多股價下跌;屬於固定資產的房地產若直量下跌,不單脫手難,更容易導致金融風暴,銀行和政府正在採取多項措施防止此類金融危機發生,例如銀行容許某些貸款暫時只付利息,不必還貸款,以減輕房主負擔。

很多經濟專家指出,中國房地產行業至少要3年至5年才能消化完存貨,在此之前,經濟都不會好,失業問題嚴重,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估計在20%左右,科技新貴也人人自危,這兩年政府缺乏有效方法應對經濟遲緩,民間積蓄了不少憤怒及不安的能量。

這兩年,習近平積極計劃再連任國家主席,因此必須消除國內不滿的情緒,而收復主權很方便可轉移人民的焦點。10月14日大陸對臺灣展開「聯合利劍-2024B」共13個小時的環臺軍演,當日出動的軍機創下最多架次紀錄,顯然新策略是封鎖臺灣。

臺灣爲島嶼經濟,光是能源儲量就令人擔憂,蔡英文任期內大力發展的天然氣已佔到總髮電量的40.7%,與燃煤發電相當,對環保大有改進,但臺灣天然氣存量只夠維持11天到13天,石油約可維持半年,若被封鎖,風險很大,臺灣對兩岸關係必須謹慎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