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鬼子vs.好兄弟 東方重情義

2019年百年雞籠中元祭罕見水燈還沒下水,就先起火的情況。(本報系資料照片)

王祖賢扮演的聶小倩號稱最美女鬼。(取自新浪微博@郝曉輝微博)

東方鬼片中的殭屍。(取自豆瓣電影)

蒲松齡《聊齋志異》中描述的鬼有時比人善良可愛。(新華社資料照片)

西洋萬聖節VS.中國中元節

適逢西洋萬聖節,南瓜、骷髏、蝙蝠,以及大喊「不給糖就搗蛋」的小鬼頭滿街跑,這些是衆所周知的萬聖節意象。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年輕人把這些西洋鬼怪玩得時尚,對中國傳統的鬼反倒陌生。其實中國的鬼觀念帶有人情味,不輸萬聖節的趣味。

中國的鬼可怕嗎?近日受邀來臺學術交流的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許蔚表示,人死後成「鬼」,中國人對部分的鬼還帶有感情,例如過世的親人。有祭祀的鬼不怕,怕的是無人祭祀的「厲」。而最近大陸火紅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雖然粉絲以「神仙」稱之,但嚴格來說,哪吒是死後被封「神」,不能稱「仙」。

不怕家鬼怕厲鬼

西洋萬聖節通常與靈異事物聯繫起來,萬聖夜的主題是鬼怪、嚇人,籠罩在死亡、陰陽、魔法、怪物相關事物。人們在10月31日夜晚舉辦萬聖節派對,說鬼故事、看恐怖片也是常見的萬聖夜活動。西方傳統上認爲萬聖夜是鬼怪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這與中國的中元節類似。

中國民間相傳,中元節地府大門打開,陰間鬼魂會被釋放出來,中元節或盂蘭盆會濟幽科儀主要救濟對象就是這班餓鬼。這點與早期盂蘭盆會的方式不同,最早是將飯食等置於盆中供養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衆生。由於盂蘭盆會也是道教的地官赦罪日,是祭祀一切亡靈的日子,佛教法會中的施衆僧不排除是受到道教淨供中餓鬼受食的影響而出現選擇性改造,演變爲施餓鬼儀式。

「人們很難跟鬼切割關係,畢竟以前是自己家人。」許蔚說,對待家鬼與外鬼,民間態度與方式不同,對於自己的家鬼只可以想辦法使他「消散」,不可以「誅滅」。鬼不可怕,怕的是無人祭祀的「厲」。

嚴格定義鬼厲神仙

在《左傳》提到「鬼有所歸,乃不爲厲」,稱「厲」的鬼是無所歸的鬼,即無後之鬼或無主之鬼。對「厲」這樣可能造成死傷惡果的可怕魂靈,古代朝廷定下依儒禮安撫,佛道二教也針對厲與孤魂的魂靈進行普度。

有趣的是,人死後需要道士僧侶超度,但是度人的道士僧侶,部分在死後也有被普度救濟的需要。原本是儀式提供者,在這裡變成儀式本身。許蔚指出,僧道二類死後被列爲孤魂,反映的是民間對修行者遭遇死亡的正視與應對。

鬼、厲與神、仙,在傳統上皆有嚴格定義與區隔。以最近大陸火紅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來說,這部陸制動畫電影成功引起年輕人關注傳統神話,網友皆以「中國的道教神仙」稱之,但許蔚指出,哪吒是「死後成神」,嚴格來說,哪吒是「神」而不是「仙」。「我們對『神』附加很多意義,其實在中國傳統觀念裡,『神』不是那麼高高在上的,是可以被道士差遣的,與『仙』或『天尊』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