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青海】《青海·我們的國家公園》(第二季):譜寫人與自然的和諧交響

由青海省廣播電視局製作的生態類紀錄片《青海·我們的國家公園》(第二季)通過唯美的影像,再現了青海湖、崑崙山、祁連山三大國家公園獨有的生態系統和悠遠厚重的人文景觀,實現了生態類紀錄片的敘事創新和影像創新,全面展示了青海在推進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中的生動實踐。

《青海·我們的國家公園》(第二季)共3集,每集精選四個人物,通過講述他們的故事,映射出青海國家公園獨特的生態系統,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創作者構建了一個層次分明又相互映照的敘事結構,爲觀衆提供了多維度的審美體驗,讓其從多角度感受自然與人類社會的關係。以第一集爲例,滑翔傘愛好者星吉祥在高原上自由滑翔,體驗與飛鳥共舞的歡暢,也在探求“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的超凡境界;畫家韻文江用畫筆捕捉崑崙山的奇妙景色,感受着與山林萬物共創畫作的神奇;而牧民海星不辭辛苦尋回丟失的小駱駝,闡釋了牧民與動物相互依存的深厚情感;天體物理學家何飛在大漠戈壁仰望星空探索地球與宇宙的奧妙,體會地球生命有限與無限的辯證哲思。這四個人物的故事看似各自獨立,卻從不同維度表達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萬物的彼此感應,折射出中國哲學智慧。

作爲《青海·我們的國家公園》(第一季)的延伸和昇華,第二季在延續其詩性的解說、唯美的畫面、悠揚的音樂、壯美的景觀等特點的基礎上,還突出了獨特的審美意境和精神追求。創作者以大開大合的鏡頭語言,營造極致的審美體驗,讓人感受到崑崙山的巍峨壯闊、青海湖的生命脈動、祁連山的自然野性。片中,一會兒是宏闊的全景、遠景,一會兒又是具體到動植物某個細節的特寫,每一幀畫面都精美得可以當電腦桌面。但每一幀畫面又都沒有脫離紀錄片的敘事本身,結合情節講述,搭配着解說詞,精心編排在此處,承擔特定的敘事功能。比如,在從上而下俯瞰山谷的鏡頭裡,觀衆隨着星吉祥一起飛翔,聽他講述在飛行時腎上腺素飆升、感動到流淚的狀態。在從下而上仰望崖壁的鏡頭裡,觀衆與環境遙感監測工程師張帥旗一起,攀登布哈河上游的峰巒,聽她講述如何找到自己與大自然的聯繫,打造“景隨人遷,人隨景移”的感覺。這些畫面的巧妙運用使作品達到外感於物、內動於情的審美意境,讓觀者感受到中國生態類紀錄片獨特的美學風格。

這部作品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創作者對生態環保理念的深刻理解。人是通過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來體認自身的存在的。該片創作者強調一切現象都是相互作用的結果,在表現國家公園體系時注重表現動植物的生存狀態、生存策略、食物鏈的互動,呈現各種生物、生命體關聯耦合的動態關係,以及自然生命體共有的繁衍、更迭,用影像建構起人與自然間相互依存的生命支持系統。第三集裡,祁連央隆草原,兩隻黑頸鶴一到春天就到仁青家的湖邊築巢,繁衍後代。仁青幫黑頸鶴加固巢穴,製作草鶴,以驅趕來叼食小黑頸鶴的狐狸。每年夏天,牧人多傑把母犛牛羣趕到山上,公的野犛牛自然也會下山來,趕赴一場種羣繁衍之約。通過這種自然配種,可以防止犛牛出現基因退化,提升家犛牛的抗病能力。影片沒有摻雜過多的解析,意在通過對當地牧民、畫家、作家、科學家等不同角色生活和情感的挖掘展現自然、書寫自然,傳遞萬物互育與生生不息的生態文明理念。

呈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深入探討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這些做法爲《青海·我們的國家公園》(第二季)增添了豐富的情感色彩和思想深度,使其成爲一部充滿人文關懷和現實思考的作品,爲生態類紀錄片創作進行有益嘗試。

(作者:楊浦,系中國傳媒大學副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曹茂山 責編:魯東 監製:陳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