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大「異質共生」展 探討人與自然關係

應藝所博士生吳元劭介紹作品「異生命的演繹」,是將時下小朋友在遊玩的史萊姆,做成黏液雕塑。(王惠慧攝)

陽明交大應用藝術所、建築所獲國科會補助,邀請臺南藝術大學共同舉辦「異質共生」聯展。(王惠慧攝)

「未來布袋戲」結合機械手臂、IoT技術,由舞者手套控制機械手臂上的戲偶。(王惠慧攝)

陽明交大應用藝術所、建築所獲國科會補助,邀請臺南藝術大學共同舉辦「異質共生」聯展,策展人陽明交大應藝所教授許峻誠說,這次展覽分爲「未來布袋戲」、「異自然」及「無人機」3大部分,由科技藝術家探討異質元素融合的可能性,藉展覽作品反思科技與傳統、自然與人造,以及人與科技應用之間的關係。

策展人許峻誠說,近年科技與藝術結合蔚爲風潮,去年國科會推動跨領域研究,在科技結合藝術的提案中,近70個團隊最終僅9件入選,陽明交大就參與其中3件,爲展示現階段成果,以3大主題舉辦聯展,從6月1日起至7月5日,在陽明交大藝文空間展出。

許峻誠說,這次3大主題性質不同,但都要需要觀者體驗、互動,實際體會科技藝術家想傳遞的理念,例如「未來布袋戲」結合機械手臂、IoT技術,由舞者手套控制機械手臂上的戲偶,傳出不限於數據,也可以是多媒體的圖像、影音等自由拼裝,該作品去年也在德國、臺北連線異地共演。

而「異自然」計劃則是結合資通訊、人機互動、AI、數學及電腦運算等技術,結合各種設計理念,探討自然與環境議題。其中,應藝所博士生吳元劭介紹的作品「異生命的演繹」,是將時下小朋友在遊玩的史萊姆,做成黏液雕塑,將黏液打入空氣後,產生的黏液氣泡會互相競爭,有些破裂、有些變得更大,形成有趣的動態雕塑。

吳元劭說,一開始發想此作品,原本是想到要做軟體機器人(Soft robotics),把氣體打入矽膠內使其膨脹、形變,因此一直在尋找適合的材料,最後想到除了如矽膠般固定的形狀,也能使用更有機的黏液來達成類似效果。

吳元劭說,史萊姆的主要成分是硼砂、白膠漿,團隊透過實驗找出最適合維持着構圖的配方,此作品反映在自然界所有有機的生物,其實都是由無數的單元體組成,例如樹葉、果實或人的頭髮等,就是這些單元體在形塑人們的視覺感官,盼藉由作品帶給觀者不一樣的視覺感受。

至於「無人機」計劃則是以前瞻科技,探討未來各種表演形式,例如將自行開發的第三代無人機應用於藝術創作,呈現即時互動的人機關係,也使用到無人機搭載雷射的新發明、無人機與人互動的即時演算、新型態定位技術,以及羣飛避碰等最新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