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通大學校長勾勒合校新藍圖 林奇宏:以終爲始 改變方能超越

小檔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 圖/校方提供

合校的宏大願景

110學年陽明交大師生相關資料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在2021年2月1日正式誕生,代表了臺灣高等學府在全球高階人才競爭的關鍵改變。首屆校長林奇宏在他給所有陽明交大人的公開信中,開頭就說「合校經歷了超過20年的探索」方得完成,他在承擔重任之時,感覺肩頭上的擔子無比沉重。時至今日,20個月已然過去,林奇宏在本報專訪中表示,曾經是兩所性格截然不同的大學,合校帶來許多文化的衝突,磨合是大家一定要面對的課題,20個月相較20年,只是時光的一角落,合校的方向十分確定,合校「三部曲」每一部都彼此延續,團隊會一步又一步地穩健走下去。

兩校積極融合 1+1>2

專訪這一天,林奇宏眼睛才動了個小手術,護健期間須戴墨鏡遮光害,直率爽朗的林奇宏絲毫不以爲意的面對攝影鏡頭,略帶詼諧的侃侃而談陽明交大合校大事。他笑着說,除了校徽、校歌以外的事情,他都會很積極的努力去解決。以下爲林奇宏專訪重點內容摘要:

問:交通大學和陽明醫學大學的兩校合併綜效,外界都在看一加一是不是真的大於二?校長以哪些指標作爲效益的重要評估?

答:2021年2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掛牌後,兩校學生上課如常,心理上是有準備兩校融合,這段期間剛好遇到疫情升級,許多課程都改爲網課,沒有實體校園的距離感。111學年度新生是第二屆學生,9月5日開學日首度跨越80公里的距離,擴大舉辦新竹光復校區及陽明校區的新生互訪,還有線上線下並行的系列活動,這一屆新生人數陽明約500人、交大約1,200人,實際上不可能讓這麼多學生移來移去,但透過活動讓師生們一定感覺到我們是「一個學校」,是一個實質融合的開始。

對於合校進程,我有三部曲:「穩定中,求融合」,「融合驅動改變」,「改變方能超越」,三部曲沒有清楚的休止符,每一部曲都延續進行。現階段是「穩定中,求融合」,規劃上做到「移動學習,共同學習」,第一步是鬆綁課程,把過往只有必修和必選課程重新安排,讓兩校學生可以跨校園互相選課,但前題是不追求數量的平等,校方提供誘因,鼓勵融合。

這也馬上碰到實際的限制,例如學生住宿問題,爲避免造成過多折騰,我們以「先期試辦」項目,如資訊學院於陽明校區成立了「跨校區合作推動辦公室」,提供陽明校區各學院及各教學醫院資訊專業領域的諮詢服務,扮演橋接資訊與醫學相關領域合作的角色,包含學術研究、教學、及服務三方面,讓資訊領域的前瞻技術能在醫學相關領域充分發揮,該平臺擬定具體項目:建立學術研究合作管道、推動教師合作研究計劃、規劃跨域學程與師資、跨域共同指導學生專題與碩博士論文、推動資訊學院與友校及教學醫院在智慧醫療領域之合作、提升本校在社區健康照護之品質與量能。

設產學創新學院 全臺第一

問:交大校友對合並不滿的問題,近期處理如何?有否影響校友募款及向心力?

答:校友的批評指教,校方向來誠心接受,我們收到的許多問題將之轉化爲高等教育新思維的趨動力量,落實在「融合驅動改變」的理念上。基於合校已確立長期目標,短期挑戰在try and error中,一步步前進,以終爲始,莫忘初衷。由於國情不同,國內大學校友募款方式與國外不同,過去和現在也有不同模式,陽明交大2021年8月設立全臺第一所「產學創新研究學院」,與臺積電、聯發科等七大高科技企業以產學共創模式,共同培育下世代半導體高階研發人才,這是產學合作,也是校友們貢獻。也由於臺灣在全球半導體重要角色,半導體產業及研發能量甚至跨出經濟或學術議題,成爲重要國家安全、區域安全議題,近期有許多國外大學因此向陽明交大敲門,簽署學術交流備忘錄等,這是我們難得有機會向國際募款。

醫學+半導體 強化競爭力

問:這確實是新的改變,校長指出第三部曲的「改變方能超越」,是從這裡開始嗎?

答:陽明和交大過往各自已在醫學、半導體等等尖端科技有深厚的基礎和卓越表現,合校之後躬逢其盛,各學門都有新的擴張,再生醫學、免疫細胞、量子運算,對陽明交大帶來改變的關鍵點。「改變方能超越」,我們要超越同儕大學院校、超越國際競爭者,這是非常重要的契機,我相信未來3年、最多5年,就能見真章!

未來的國際領導人才要擁有專業內涵、團隊合作、跨域創新的三大條件,合校後的陽明交大就是志在成爲兼具專業與跨領域學習的大學,學系規劃爲三大學羣,包括:一、生醫:可分爲醫事證照科系(醫、牙、藥、護、物輔、醫技、醫放)與非證照的生醫科學學系,培養真知力行、仁心仁術的醫事人員及生醫領導人才;二、理工:包含電機、資訊、理學、工學、光學等範疇;三、管理與人文:包含資管與工管,人文涵蓋外文與社會傳播。

陽明交大相當重視突破框架的教育未來式,未來的高等教育會從目前線性的、單向的、有秩序的傳授專業知識、系統與技術,進化到動態的、複雜的、不確定與模糊的,應讓學生能面對未來關鍵問題,正面思考並自主學習,進而提出解決方案。除了校內教育與學術系統,外部有許多校友的支援,可以共同成立一個非營利的且專業的團隊,結合科學家、工程師、醫療團隊、企業家、設計師、建築師、藝術家等,共同面對新世界的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