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萬物在我:樑恆作品展”

“萬物在我:樑恆作品展”正在寶龍美術館8號廳展出。

首先感謝樑恆先生的邀請,同時也感謝兩位學術主持!我與樑恆先生相識多年,最初認識他時,他還是一位美術館的管理者,但近幾年他的身份發生了變化,已經完全迴歸到藝術家了。2022年疫情期間,樑恆和王小松在溫州做了一次雙個展,我爲他撰寫了一篇短文,對其創作做了一番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今天再看樑恆先生在寶龍美術館的個展,還是很有感觸。剛纔洪亮兄說到樑恆作品的視角很“85”,我頗有同感。這是一種久違的感覺,在當代藝術界,這種感覺已經逐漸丟失了。我們知道,自9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藝術就越來越平面、越來越直白了,往往是直接呈現問題,這當然也沒什麼錯。但問題在於,那些具有深度的挖掘和探索,卻在這個過程中被有意無意地遮蔽了。今天看到樑恆先生的作品,他在我們這個平面化的時代反其道而行,有一種異軍突起之感,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研究個案。這是我的第一個感受!

具體到樑恆的作品,我覺得有兩個方面較爲突出。首先,他從事美術館工作多年,接觸過國內外許多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因此,他的眼界很開闊,其作品不單純只是一個藝術家的直抒胸臆,而是吸收了許多優秀藝術家的創作經驗,將其轉換和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因此,樑恆的作品有兩個維度可以深入分析:一是他將這種開闊的眼界落實到作品之中,形成的藝術特點。他的作品之所以材質感很強,就是因爲他嘗試過多種媒介形式,在揚長避短之後,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面貌。第二個維度就是樑恆的作品中,其直抒胸臆的部分。

雖然他的創作不完全是直抒胸臆,但是他迴歸藝術創作本身,就是一種直抒胸臆的方式。否則,樑恆作爲一個美術館人,在美術館領域如魚得水,沒必要轉成藝術家。他之所以迴歸於藝術創作,就是希望表達自己的生命感受,表現自己的生存處境。所以,他有個系列作品,名爲“歸隱自述”。很顯然,這個系列作品的觀念,就是爲了逃離社會身份,而回歸真實自我的生命狀態。

歸隱自述系列15 複合板丙烯 244cm×122cm 2024

歸隱自述系列16 複合板丙烯 244cm×122cm 2024

歸隱自述系列17 複合板丙烯 244cm×122cm 2024

剛纔洪亮也說了樑恆的作品隱喻性很強,我想具體說一下他的作品中,兩個最主要的隱喻:第一個就是他對石頭和山體的迷戀。我曾經走訪過樑恆先生的家鄉河北蔚縣,那裡是太行山餘脈的一個山城,還有一座常年積雪的小五臺山,就是這種家鄉記憶被樑恆轉換成了一種個體表達,同時也昇華成了一種文化記憶。孔子說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在樑恆的作品中體現岀來,就是把自然人格化,同時又把人自然化,這兩點在樑恆的作品裡都有充分表述。

綻放系列7 複合板丙烯 102cm×122cm 2021

首先,他把山作爲一種隱喻,隱喻某種頑強的精神性。山石所承載的正是樑恆內在的精神氣質,這種精神氣質與他從小受到的教育、成長經歷,及其人文追求等都有關係。另一方面,剛纔又題到“智者樂水”這個概念。樑恆的作品中大量運用了水性顏料,不像八九十年代的一些藝術家那樣沉重,往往是用厚重的顏料堆積出大山。反觀樑恆的作品,同樣是表達山石,但他採用了滲透性很強的水性材料,將山體樹石進行特殊處理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面貌。由於樑恆執着於某些材料探索,使他的作品既區別於傳統水墨,又迥異於現代油畫,而具有很強的當代質感。

綻放系列1 複合板丙烯 102cm×122cm 2022

所以,我結合樑恆的作品,總結出了三點:第一點是他把個人的情懷、感受和想要表達的東西,與他所觸及到的當下現狀進行了有機結合;第二點是他把個人經歷與自身文化經驗進行了有效鏈接,這兩點在他作品中都可以感受到。最後一點就是他作品中的整體隱喻,所承載的一種文化擔當和使命。如果說之前樑恆作爲一個美術館人在擔當某種文化使命的話,那麼他現在則是成功轉型成藝術家,用作品在擔當這種文化使命。

——楊衛(中國批評家年會秘書長、湖南師範大學教授、著名批評家、策展人)

藝術家樑恆

生於1963年,祖籍河北蔚縣。1988年畢業於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同年工作分配至廣州市社科院。1989年至1995年受聘爲廣州美術館策展人,1996年後設個人工作室獨立策展兼藝術創作。2009年至2019年受聘爲海南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2012年至2018年受聘爲溫州昊美術館館長,2019年入住溫州永嘉書院設個人工作室,專注於藝術創作至今。三十多年來共策劃主持百餘個展覽項目。現生活工作於廣州、上海和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