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決定暫停開展公開市場國債買入操作,原因幾何?
央行決定暫停開展公開市場國債買入操作,一時間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1月10日早間,央行公告稱,鑑於近期政府債券市場持續供不應求,中國人民銀行決定,2025年1月起暫停開展公開市場國債買入操作,後續將視國債市場供求狀況擇機恢復。
國債期貨開盤全線下跌,30年期主力合約跌0.89%,10年及5年期主力合約均跌0.27%,2年期主力合約跌0.13%。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對第一財經表示,2024年以來我國中長期債券收益率下行較爲明顯,央行宣佈暫停國債買入,有助於緩解資產荒,平衡國債市場供求關係。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連平對第一財經表示,央行暫停開展公開市場國債買入操作從供求關係、價格幾個方面來看都有原因。一方面階段性流動性比較充裕。去年9月以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明顯擴張和寬鬆,給市場帶來更多的流動性。
“從資產端來看,目前來看理財這些方面可提供的資產、風險相對較小的資產越來越少,很多收益率並不高。有的收益率在逐漸向國債的收益率靠攏,所以這個時候國債市場的需求明顯增大,在一個階段中成爲市場追逐的資產。這種情況下,央行沒必要去更多參與,其實也是一種調節。”連平稱。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也對第一財經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董希淼稱,受經濟下行等因素影響,近年來有效融資需求不足,一定程度上出現資產荒,部分中小金融機構信貸難以有效投放。另一方面,市場信用風險有所上升,金融機構資產質量下降壓力較大。包括農商銀行在內的部分商業銀行擴大債券投資,債券投資收益成爲銀行收入的重要來源。而政府債券由國家信用背書,具有較強的安全性,成爲金融機構資產配置的重要選擇,一度出現供不應求現象。
2024年以來我國中長期債券收益率下行較爲明顯,近期更是屢創新低。在這樣的情況下,央行宣佈暫停國債買入,有助於平衡國債市場供求關係。
董希淼強調,國債買入是央行投放流動性的重要方式,但暫停國債買入不意味着市場流動性收緊。預計下一步,央行將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等方式,向市場注入短期和長期資金,繼續維持市場流動性充裕。
東方金誠研發部執行總監馮琳判斷,後續若政府債券供給放量,長債收益率回升至合理水平,市場供求關係能夠自發地趨於平衡,央行就有可能恢復買入國債,繼續發揮通過國債淨買入操作向市場投放中長期流動性的作用。同時受央行暫停買入國債影響,短期內10年期國債收益率可能會出現較大幅度的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