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報告110例中毒病例!雲南一地發佈預警

8月6日

玉溪市通海縣疾控中心發佈

通海縣野生菌中毒防控工作預警

1月至7月

全縣共報告野生菌中毒病例110例

詳情如下

通海縣野生菌中毒防控工作預警

(第 2 期)

近期,我縣進入野生菌中毒高發時段,2024年1月至7月全縣共報告野生菌中毒病例110例,其中發病人數在2人以上的野生菌中毒暴發事件共報告12起,12起事件中11起發生在6月至7月,去年同期(2023年6月至7月)全縣僅報告1起。12起野生菌中毒暴發事件中食用多品種雜菌(含背土菌)中毒7起,食用背土菌中毒3起,食用見手青中毒2起。12起野生菌中毒暴發事件中:家庭自採野生菌(雜菌)加工食用中毒10起,農貿市場購買後家庭自制加工食用1起(見手青),餐飲場所食用中毒1起(見手青)。

鑑於當前我縣野生菌中毒高發的嚴峻形勢,爲嚴防因誤食野生菌中毒的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確保廣大羣衆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特發佈如下預警信息:

一、不隨意採摘和買賣野生菌。由於有毒、無毒野生菌外觀區分特徵不明顯,不要隨意採摘、出售、購買和食用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尤其是顏色鮮豔、黴變或幼小難以辨識的野生菌,採購野生菌應前往有正規資質的農貿市場或專業交易(批發)市場,不要隨意在街邊購買,尤其是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菌,不要偏聽偏信,輕易買來食用。

二、集體聚餐儘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菌。集體聚餐儘量不要自採或市場採購野生菌後加工食用。餐飲經營單位要嚴格把好食用野生菌採購關,嚴格執行先用沸水煮漂等安全的烹調加工方法,並留樣備查,確保消費者食用安全。

三、不輕信民間流傳的鑑別方法。由於有毒野生菌與普通食用野生菌很難鑑別,僅靠民間流傳下來的“經驗”並不能保證避免誤採誤食到有毒野生菌。民間流傳的一些鑑別毒蘑菇的方法不科學、不嚴謹,提醒廣大羣衆不要被誤導。如以下這些方法並不能判斷野生菌毒性。

1.顏色鮮豔的蘑菇有毒?致命的白毒傘雖然長相純潔樸實,卻有劇毒;而雞油菌、褶孔牛肝菌、大紅菌等,卻是美貌與安全並存的食用菌。

2.長在潮溼處、糞便上的蘑菇有毒?所有蘑菇都只能寄生、腐生或與高等植物共生,因此都傾向於生長在“陰暗潮溼”的地方,環境的“髒亂”與蘑菇是否有毒無關。

3.蟲蟻不食毒蘑菇,蟲蟻食過的蘑菇無毒?事實上,很多對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動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鵝膏經常被蛞蝓取食。白毒傘也有被蟲齧食的記錄。

4.毒蘑菇與銀器、大蒜同煮後可致後者變色,從而判斷蘑菇是否有毒?銀針驗毒的原理是銀與硫或硫化物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古法提煉的砒霜純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銀器有可能驗出;但毒蘑菇不含硫或硫化物,不會令銀器變黑。大蒜變色的說法完全沒有科學依據,有實驗人員曾經用致命白毒傘和大蒜同煮,結果湯色清亮,大蒜顆顆雪白。

5.受傷變色、流汁液的蘑菇有毒?不絕對!像鬆乳菇、紅汁乳菇受傷處及乳汁均變藍綠色,卻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

6.毒蘑菇往往有鱗片,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環。有菌托和菌環、菌蓋上有鱗片,只是鵝膏屬的識別特徵,很多毒蘑菇並沒有獨特的形態特徵,如亞稀褶黑菇,沒有菌托、菌環和鱗片,顏色也很樸素,誤食會產生嚴重的肌肉溶解及器官損害,嚴重時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

四、遵循以下原則,安全食用野生菌。

1.不要採食和購買不熟悉、來源不明的野生菌;

2.加工烹調時要炒熟煮透,切記不要涼拌生吃,切記不要多品種野生菌混合加工;

3.吃野生菌時不要喝酒,以避免有些野生菌所含成分與乙醇發生不良反應引起食物中毒;

4.不要輕信所謂“民間偏方”分辨有毒野生菌。

五、懷疑野生菌中毒,應立即就醫。食用野生菌後,如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煩躁不安、產生幻覺等疑似食物中毒反應時,應立即採取簡易方式進行催吐、導瀉(如大量飲用溫開水或稀鹽水,然後用湯勺柄、筷子、手指等刺激喉部,排出體內尚未被吸收的殘菌,減緩有毒物質的吸收),及時撥打120急救電話求救,或立即前往附近醫療機構就診。

來源 通海疾控

責任編輯 貓恩泊

責任校對 羅秋旭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