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買多點可以省很多錢?你可能患上囤物癖 快搶救5項「自毀式」財務行為

購買商品時,囤物行爲與衝動購物障礙有時會同時出現。 示意圖/ingimage

當你找出行爲背後的金錢腳本與情緒,便能徹底理解自身財務行爲。鎖定想改變的財務行爲,並且釐清在背後運作的金錢腳本後,下一步就是確定行爲出現的情境,以打破相同的行爲模式。

舉例來說,若你有超額消費的習慣,在仔細觀察後,你會發現自己常常會在難過、憤怒、孤單或驚慌時在網上消費。經過練習,我們便可以找出觸發這類自毀式行爲的關鍵,用正面的行爲取而代之。此正面行爲的目的是幫助我們達成特定財務目標,中斷舊的行爲。

最後,可以用影像或實物來強化正面行爲。例如,在還清特定比例的債務,或是嚴格遵守預算後,用獎勵犒賞自己。刻意使用這套公式幾次後,你就會發現舊的自毀式財務行爲已經被新行爲取代,而且成爲一種習慣。接下來我們將列出一些自我毀滅式的財務行爲。

衝動購物障礙

美國人普遍有超額消費的習慣,衝動購物障礙(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 CBD)更加嚴重,是一種購物成癮的精神障礙。CBD是「強迫型、不可抗且失控的購買衝動,會引發經濟困境、負罪或羞恥感,也會對影響到工作或親密關係」。

雖然CBD目前並不在最新版的DSM中,但可以被歸類成某種強迫症、成癮症或情緒障礙症。CBD的主要影響對象是女性,症狀會在青年時期開始出現。時至今日,CBD依舊是許多消費者研究的主題。網路與網路零售業確實讓購物變得更輕鬆,但這些便利也讓受CBD之苦的人難以擺脫泥淖。

下列問題可幫助你判斷自己是否有CBD症狀:

CBD不是普通的超額消費行爲,也不是一種「購物療法」(retail therapy)。如果放任不管,會對人的精神健康、財務狀況與人際關係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囤物障礙

我們都在電視上看過囤物障礙患者的家。他們會把用紙箱和雜誌塞滿每一個房間與走道。根據DSM―5,囤物障礙(hoarding disorder)是一種精神障礙,定義是「囤積在一般人眼中毫無用處或沒什麼價值的雜物,而且無法拋棄這些雜物;家中存放太多物品且雜亂無章,導致本應用於生活的空間嚴重受限;堆放雜物、撿拾雜物、難以拋棄雜物的行爲引發重大的障礙與壓力」。

(本文出自《進化致富本能的金錢猛獁象》)

相關研究發現,強迫型囤物行爲其實是由人對金錢的態度引起。此外,也有證據指出,囤物行爲通常都是父母造成的。

囤物行爲會以各種形式出現,有些人會將金錢當成主要囤積物,導致他們無法享受自己的財富與成就。此時,若你懷疑自己或親朋好友有囤物障礙,請儘快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下列5項問題可以提升你對囤物行爲的意識:

爲什麼我們不願把堆積在家和生活中的雜物丟掉?研究發現,囤物行爲與創傷有關。例如,經濟大蕭條造就了一整個世代的囤物者。有時候,人們之所以堅持留住某樣東西,是因爲不願意承認自己花錢買了用不到的商品。

我們會捏造各種藉口,來留住自己根本不需要的東西,像是「這東西有收藏價值」「這是旅行的紀念品」「之後會用到的」,甚至是「過陣子就會流行回來了」。這些說法通常都是人們替囤物行爲開脫的藉口,目的是逃避承認自身錯誤行爲帶來的痛苦。

人會堅持留住自己這輩子幾乎不可能再用到的東西,最主要是因爲欠缺斷舍離的能力。

購買批發商品時,囤物行爲與衝動購物障礙有時會同時出現,我們會告訴自己「這樣買很划算」,或是「一次買多點可以省很多錢」。有時這種購買方式確實比較合理,但如果這種消費模式成爲常態,你家也變得愈來愈像好市多,就代表你可能已經養成囤物的習慣了。

(本文出自《進化致富本能的金錢猛獁象》作者:布拉德.克隆茨/ 愛德華.霍維茨/ 泰德.克隆茨 譯者:朱家鴻)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