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質效司法護航首都高質量發展

本報評論員慄玉晨

努力爲北京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堅強法治保障,是貫穿“兩院”報告的一條主線。司法作爲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重要性不言而喻。“司法爲民”作爲司法工作的根本宗旨,不僅是司法理念的集中體現,更是實現公平正義的必由之路。爲推動新時代首都發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增強人民羣衆司法獲得感,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將得以彰顯,北京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必將在法治力量的護航下不斷邁上新臺階。

“在全國首次確認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證對數據持有的司法證明效力”“在全國首例AI生成聲音人格權侵權等案件中依法保護數字化人格權益”“數字檢察對監督線索發現、監督案件辦理的貢獻率均保持在60%左右”“全年對各類訴訟活動違法情形提出監督意見20092件,採納率高達99.3%”……統觀今年北京市“兩院”工作報告中乾貨滿滿的內容,可以感受到鮮明的法治力度、民生溫度,充分彰顯了“兩院”致力於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和主動服務大局的責任擔當。

每年的北京兩會上,“兩院”報告都有很高的關注度。社會各界希望通過這兩份報告,領略司法機關圍繞大局謀劃工作,高質效做好審判、檢察工作,持續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實際成效,體察司法機關堅持司法爲民,依法嚴懲各類犯罪,有力維護首都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的切實作爲,感受深入推進公正司法,全面準確落實司法責任制,嚴格依法辦案,努力讓羣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紮實步伐。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立足新發展階段,以高質量司法服務高質量發展大局,是司法機關的職責所在。只有時刻牢記“國之大者”,自覺把司法工作置於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謀劃推進,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法治環境,才能更好彰顯司法工作價值。因此,努力爲北京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堅強法治保障,是貫穿“兩院”報告的一條主線。建設法治中國首善之區的努力,既體現在充分發揮審判職能和檢察監督職能,服務北京“四個中心”建設上,也體現在聚焦羣衆“急難愁盼”問題,從細處着眼,從小處着手,從實處着力,努力爲人民羣衆提供最大司法便利中。

於是,我們看到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在過去一年辦理侵犯高新技術企業合法權益案件的強度,全市首例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模型侵犯著作權案的審理所引發的熱度,北京辦理的知識產權行政裁判監督案件佔全國77.4%的力度,共同推動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穩健前行。我們也看到,當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騙取文化補貼等案件更多進入監察監督視野,以法治方式推動城體線杆移除、流浪城磚“回家”、柏峪燕歌戲非遺保護等新探索日漸深入,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便有了更爲細密的司法保障。

在建設法治社會的宏偉藍圖中,司法作爲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司法爲民”作爲司法工作的根本宗旨,不僅是司法理念的集中體現,更是實現公平正義的必由之路。在當前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格局多樣化的背景下,人民羣衆的公平意識、權利意識、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對司法供給的精細化與個性化等也提出更高要求。於是我們看到,針對羣衆期待的低成本打官司、高效率出裁判、減少路途奔波等司法需求,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近年來接連推出僅收10元訴訟費的小額糾紛審判機制、涉民生案件執行“綠色通道”、裁判文書生效證明在線開具平臺、大模型智能審判監督系統等一系列司法便民、智慧惠民舉措。2024年,北京法院系統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案件20.2萬件,涉民生案件執行到位金額近10億元……一組組數據成爲北京法院系統踐行“如我在訴”的生動註腳。

爲推動新時代首都發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增強人民羣衆司法獲得感,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將得以彰顯,北京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必將在法治力量的護航下不斷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