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婚人士更幸福?
© Peter Marlow / Magnum
利維坦按:
不論你是文中的第一陣營還是第二陣營,或許都該問自己一個基本問題:作爲社會性動物,你的幸福感到底來自於哪裡?如果你在步入婚姻或同居生活前就已幸福感十足,那麼結婚與否就不那麼重要了。反之,如果你一直自認爲感受不到太多的幸福,那麼即便結婚也可能無法解決這一困境——除非你篤定那個和你步入婚姻殿堂的人就是你幸福的全部。
當然,每個人的幸福感肯定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着時間而發生改變,換言之,過去可能讓你感受不到幸福的事情,再若干年之後反倒成爲了你幸福的源泉所在。
2000年,美國人在逃過千年蟲(Y2K)問題的情況下本應準備好慶祝。桑塔納(Santana)和羅布·托馬斯(Rob Thomas)合作的單曲《Smooth》從各個Top 40電臺傳出動聽的旋律。《倖存者》(Survivor)邀請我們觀看人們爲了有機會贏得100萬美元而吃蛆蟲。布拉德和詹妮弗結婚了,而電影《角鬥士》裡的馬克西姆斯·德西姆斯·梅里迪烏斯(Maximus Decimus Meridius)刻薄地問道:“你們不覺得很有趣嗎?”
但實際上,我們並沒有。
在穩定地發展了幾十年之後,美國人的幸福感從那一年開始下降,雖然幅度不大,但確實如此。美國幸福指數的圖表如下所示: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條相對平穩、基本上幸福的曲線在千禧年左右陷入低谷。
© Sam Peltzman
這份圖表來自芝加哥大學榮譽經濟學教授山姆·佩爾茨曼(Sam Peltzman)最近的一篇論文[1]。在這項尚未經過同行評議的研究中,佩爾茨曼考察了《普遍社會調查》(General Social Survey)的數據,該調查自1972年以來一直在詢問成千上萬名美國人:“總的來說,你覺得當前的情況如何?你會說你很幸福、相當幸福還是不太幸福?”
如果你將這個大數據樣本想象爲100個人,歷史上約有50個人會說自己“相當幸福”。在20世紀70年代,約有35個人會說自己“非常幸福”,而15個人會說“不太幸福”。這種情況在2000年左右開始發生變化,現在約有32個人會說自己“非常幸福”,而18個人會說自己“不太幸福”。
引用當年“天命真女”(Destiny's Child)一首歌的歌詞:爲什麼突然就變了呢?
在對收入、教育水平、種族、地區、年齡和性別等各個方面的人口數據進行分析後,佩爾茲曼發現幸福感下降主要歸因於一件事:已婚人士更幸福,而美國結婚的人數在減少。1980年,40歲的人中有6%從未結過婚,但如今已達到了25%[2]。他寫道:“成年人中已婚人士的比例近期下降可以(從統計學角度)解釋最近整體幸福感的下降。”
根據這些數據,已婚人士比未婚人士更幸福。在這100個人中,有40個已婚人士會表示他們很幸福,而有10個會說他們不幸福。但是單身人士在幸福和不幸福之間大致分佈比較平均。無論你是離異、喪偶還是從未結過婚,實際上都不太重要:如果你還沒結婚,你的幸福感就會比較低。“過去50年中唯一幸福的人就是已婚人士,”佩爾茨曼告訴我。
單獨一篇論文可能很容易被忽視,但這是幾十年來社會科學研究中一個相當一致的發現:已婚人士更加幸福。這點毋庸置疑[3][4][5][6][7]。
© Iuris Malta
坦率地講,這讓我感到很困惑,因爲在同居了13年後,最近我正試圖打算結婚,而這並沒有讓我感到很幸福。我之所以說“試圖”,是因爲這件本應完全在我和伴侶掌控範圍之內的事情,卻需要依賴一個龐大而昂貴的官僚機構,而且它並不能總是及時回覆我的電子郵件。
理論上來說,婚姻並不需要花很多錢;結婚許可證通常不會超過100美元。但實際上,成本可能相當大。根據The Knot的一項調查[8],如今平均婚禮費用爲3萬美元。婚前協議越來越受歡迎;哈里斯民意調查(The Harris Poll)最近報告稱[9],15%的美國人已經簽署了婚前協議。此外,這還不包括在與婚姻有關的所有相關實體上進行確認、跟進和協調所產生的精神壓力,這些實體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被捲入其中。
結婚,尤其是在年齡較大時,即使像我和我男友這樣沒有計劃實際婚禮的人,也是困難且昂貴的。截至我寫這段話時,我們還在等待我的婚前協議律師回覆我,以便我可以翻閱一大堆以“如前所述”開頭的段落,找出我想要進行的任何更改,然後讓我男友的婚前協議律師對這些更改進行協調,隨後,我們可以將其公證。
這將至少要花費我們每個人1200美元,再加上我們已經花費了600美元起草婚前協議(我之前也認爲我不需要婚前協議,直到我遇到了一位理療師,她一邊揉我的後背,一邊跟我講述了她自己的慘痛離婚故事,差點兒讓她破產)。我不確定哪個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是這個過程,還是挑選醫療保險計劃。
婚姻還被認爲會剝奪快樂和自由。
單身派對被宣稱爲“戴上戒指前的最後狂歡”,就好像在婚姻中,你不會有太多狂歡,只會在廚房裡扔紙巾。單身生活是隨心所欲、有趣和美妙的;而婚姻是“安定下來”——踏實、穩定,不太幸福。如此無聊和充滿約束的事情怎麼可能會讓人感到幸福快樂呢?
© Security Clearance News & Career Advice
佩爾茨曼並未探討爲什麼已婚人士更幸福,但其他研究人員已經進行了探討,並將其分爲兩個相互競爭的陣營。第一陣營,就是像我這樣的憤世嫉俗者,認爲婚姻並不會使你更幸福;反之,感受到幸福的人才會結婚。例如,在對24000多名德國人進行長達15年的研究發現,那些結婚並維持在婚內的人從一開始就比未婚人士感到更幸福,而且他們從婚姻中獲得的幸福提升是短暫的[10]。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人口學教授布里安娜·佩雷利-哈里斯(Brienna Perelli-Harris)在電子郵件中告訴我:“大部分研究表明,最具幸福感的人才會結婚成爲夫妻,而不是婚姻導致了幸福。”根據這一理論,美國人的幸福感減弱,他們也不再考慮結婚,這兩種趨勢要麼不太相關,要麼就是沮喪的人沒有心思籌備婚禮。
如果你想想那些結婚人士的類型,第一個陣營的觀點是有道理的:這些人得足夠有魅力,纔可以應對在線約會的考驗。他們足夠讓他們的Hinge(約會應用軟件)匹配到求婚的對象。他們也足夠樂觀,承諾會永遠愛他們的匹配對象,放棄其他所有的可能。換句話說,這些人已經相當幸福了。
當人們在婚姻中感覺不到幸福時,他們往往會選擇離婚,這使他們又回到了不幸福的單身人羣中,從而讓婚姻中的人看起來更幸福。“我們對婚姻抱有非常高的期望。這意味着人們不會輕易結婚,除非他們擁有牢固、親密和足以支撐彼此的關係,”現代家庭理事會的研究與公共教育主任斯蒂芬妮·庫恩茨(Stephanie Coontz)表示,“你不會因爲結婚而突然發現自己變得更加幸福。”正如經典的亞當·桑德勒(Adam Sandler)的段子所說,你在度假時仍然是你自己,你在婚姻中也是如此。如果你現在感到不快樂,婚姻可能也不會改變這一點。
© Metrotime
第二個陣營是那些浪漫主義者,他們相信結婚會使你幸福,因爲婚姻有着特殊的意義。在爲保守派家庭所撰寫的一份研究簡報中[11],研究員萊曼·斯通(Lyman Stone)再次分析了《普遍社會調查》裡的數據,發現結婚人士確實會在婚禮後至少兩年內有幸福感的提升,即使在控制個人之前幸福水平這一變量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這個陣營的邏輯如下:親密、彼此支持、長期的關係會讓你幸福。通過友情找到這種類型的關係是可能的,但很難。人們搬遷,忙於工作,大多數朋友不會共同購買房產或撫養孩子——這些將人們緊密聯繫在一起並迫使他們合作的活動。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退休社會學教授安德魯·謝林(Andrew Cherlin)稱,婚姻是“尋找持久、彼此照顧的通常方式,毫無疑問,它會讓你比沒有它時更幸福”。
支持這一陣營想法的最有力證據可能來自於一項2017年針對數千名英國人的研究:已婚人士比未婚人士對生活感到更滿意,即使在控制他們婚前滿意程度這一變量的情況下也是如此[12]。研究還發現,即使結婚多年後,已婚的英國人滿意度仍舊很高(這意味着幸福感提升並非轉瞬即逝的),而且婚姻在一定程度上使夫妻免於遭受大多數人會經歷的中年幸福感下降的影響。這項研究還發現,從婚姻中獲得最大幸福提升的,是那些稱自己配偶是他們“最好朋友”的人。這些人從婚姻中獲得的滿意度幾乎是其他人的兩倍。
因此,配偶就像是一個超級好友。理想情況下,他們“致力於用一生的時間幫助你完成所有對你重要的事情,”斯通說。一個好的配偶會緩衝你來自工作、孩子、原生家庭的壓力。他們會給你情感或經濟上的支持,使你能夠像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所說的那樣,“以雙倍的力量感受和思考”。因爲你住在同一屋檐下,你的配偶總是在那裡(哎呀,他們總是在那裡!)。這可能會令人惱火——直到有一天你可能真的需要一個朋友。
可是問題依然存在:爲什麼要結婚?
作爲同居者,我覺得我享受了婚姻的所有好處,甚至沒有花一分鐘爲婚禮的細節而煩惱。在未婚同居現象普遍、相對容易被接受的國家,這具有與婚姻類似的好處[13]。例如,一項針對德國人的研究發現[14],同居帶來的幸福感提升大約是婚姻的三分之二(這項研究沒有解釋已婚人士和同居者之間稍有差距的原因,但有可能是一些同居者對自己的伴侶不夠滿意,不願意邁出結婚的那一步)。
在這些文化中,同居伴侶就像“假夫妻”一樣,他們以一種非常相似的方式支持着彼此。“這關乎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榮譽經濟學教授約翰·海利韋爾(John Helliwell)說,“而法律因素可能是其中最不重要的部分。”
但在美國,人們不傾向於年復一年地同居(不包括現在的情況)。他們通常選擇直接結婚。“幾十年來,我一直在等待美國人能像歐洲人那樣擁有長期同居關係,但這還沒有發生,”謝林說。幸福的同居伴侶在數據中並不常見,因爲我們的人數實在太少。
對我而言,結婚更多地是出於形式而非情感。我厭倦了做一個年近四十卻還是有一個“男朋友”的人。人們一直問我是否反對婚姻,我只能羞怯地回答說,我只是不願花數千美元去買一張紙。
我的伴侶已經陪伴了我13年。他是我不論好消息還是壞消息,都會在第一時間打電話告知的人。他不喜歡對別人刻薄,但當他能感覺到我真的希望他這麼做時,他會和我一起憎惡我的敵人。我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在發生,我希望在這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建立牢固的基礎。
他已經是我的超級好友了——現在,我只想正式宣佈這一消息。
參考文獻:
[1]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4508123
[2]www.pewresearch.org/short-reads/2023/06/28/a-record-high-share-of-40-year-olds-in-the-us-have-never-been-married/
[3]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47521147_Similarity_of_the_Relations_between_Marital_Status_and_Subjective_Well-Being_Across_Cultures
[4]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bf01079515
[5]www.jstor.org/stable/352338
[6]www.jstor.org/stable/353867
[7]www.zora.uzh.ch/id/eprint/52041/1/iewwp143.pdf
[8]www.theknot.com/content/wedding-data-insights/real-weddings-study
[9]theharrispoll.com/briefs/popularity-of-prenups-rising-2022/
[10]www.apa.org/news/press/releases/2003/03/married-happy
[11]ifstudies.org/blog/does-getting-married-really-make-you-happier
[12]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902-017-9941-3
[13]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3524-019-00792-4
[14]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053535705001745
文/Olga Khazan
譯/tim
校對/tamiya2
原文/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23/08/does-marriage-make-you-happier/675145/
本文基於創作共享協議(BY-NC),由tim在利維坦發佈
文章僅爲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