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業 機遇無限——赴港人才逐夢故事

新華社香港1月17日電 題:宜居宜業 機遇無限——赴港人才逐夢故事  新華社記者曹霽陽、孟佳  近年來,香港推出一系列積極招攬人才的政策措施,吸引了全世界目光,懷揣夢想和憧憬的人才紛至沓來。在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城市,他們的工作生活和發展前景如何?幾位赴港人才講述了他們的逐夢故事。

從“事業中轉站”到“安居的家”

英國、美國、韓國、日本,這些都是宋楠曾長期學習、工作和居住的國家。“我喜歡那些地方,但經常覺得自己是個‘局外人’,直到我來到香港。”宋楠說,“這裡幾乎融合了我所有的喜好和需求,讓我找到了歸屬感。”  宋楠出生在中國,學生時代基本是在國外度過的。大學畢業後,他進入美國著名投行工作。除了母語,英語成了他的主要語言,他還精通韓語、日語。  或許是受父母經營教育培訓機構的影響,宋楠一直對教育行業感興趣。結合個人優勢,他逐漸轉型從事教育信息諮詢工作。2010年,他接手父母的教育培訓項目,但多半時間在韓國和日本居住、經營業務。  那時,香港對宋楠來說是談生意、見朋友的短暫停留地。  2022年底,宋楠得知香港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第二天就抱着“試一下”的心態遞交了申請,沒想到順利獲批,一個月之後就領到了香港身份證。特區政府的高效,讓宋楠感到這座城市對人才的誠意。  他最終決定來香港,不僅因爲這裡是一個完美的“中轉站”,可以讓他更便捷地去往內地以及世界各地,更可以滿足一家人安居的各方面條件。  香港是一個多元化、國際化的城市,在這裡生活一年後,宋楠有了更多歸屬感,找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也更加充實。  他積極參與各種活動,成爲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常務理事,希望自己的經驗能幫助更多海外華人華僑和外籍人士融入香港社會。  他的孩子入讀了香港一所國際學校,很快交到了新朋友。“父母也很適應香港,這讓我無比安慰。”宋楠說,他們平時喜歡逛街市,對這裡的中式飲食讚不絕口,坐高鐵回內地看望親友也方便。

從全職媽媽迴歸職業女性

1989年出生的楊雪寧是位熱愛藝術的設計師。在內地完成大學本科學業後,她赴意大利都靈學習裝飾專業,回國後在北京、上海、深圳從事室內設計、文創產品設計工作。  孩子出生後,楊雪寧成了全職媽媽,她幾乎放棄了藝術追求。  2022年,通過“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來到香港後,楊雪寧的生活迎來了轉折點。她開始參與室內設計項目,兼顧家庭的同時逐步回到了本行。她說:“香港的設計行業國際化程度高,客戶對藝術和設計的理解也更深入,我的設計方案更容易落地。”  楊雪寧逐漸愛上了這座城市。她最喜歡香港豐富的文化藝術活動,各類博物館、展館經常舉辦國際性展覽,即便路上很小的一個角落也可能呈現一個優秀的藝術設計方案。在這裡,她能接觸到行業的前沿資訊,開闊視野,提升專業度。  她也開始逐漸適應香港的工作方式和職場文化。她發現,香港職場更注重個人專業水平,讓她沒有年齡焦慮,感到更放鬆自信。  香港的工作生活節奏比較快,楊雪寧坦言,在香港的這段時間也遇到過一些困難,但她對未來滿懷期待:“這是可以讓我不斷學習和成長的地方,我會繼續努力。”

從遊客到創業逐夢者

來自泰國的比耶旺,擁有化學、材料學和生物醫學工程等多領域的學習工作經歷。2024年11月,她獲得工作機會來到香港,目前在先進生物醫學儀器中心做博士後。  比耶旺對香港的最初印象來自2017年的第一次香港旅遊,當時就被這座城市的便捷和繁榮所吸引。她尤其喜歡香港的美麗夜景,“站在太平山頂感受到整個城市蓬勃發展的氣息”。  選擇來香港發展並非一時興起。比耶旺介紹,她一直注重嘗試涉獵不同領域並積累經驗,期待有一天能夠創立自己的公司。她在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的化學專業讀本科,在日本名古屋大學取得了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學位。  比耶旺希望尋找一個包容性強、對科研支持力度更大的地方開展她的商業項目,如果能在工作中使用英語,她將更加自如。  香港與內地的緊密聯繫、巨大的市場潛力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都讓她心動不已;香港的高鐵和基礎設施建設讓她看到了這座城市的廣闊前景。她意識到,香港正是她尋找的理想之地。  帶着對未來的期待,比耶旺來到香港,加入了一個50多人的國際化團隊。她說:“同事們擁有豐富的海外教育或工作經驗,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更開放,更能激發我的創造力。”  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都鼓勵創新,讓她看到了更多機會,也激發了她創業的熱情。  工作之餘,比耶旺注重保持生活與工作的平衡,也非常享受在香港的生活。她住在一個傳統社區,生活節奏比較慢。她喜歡用運動和閱讀來緩解工作壓力,並願意與更多人建立聯繫。  “我現在還經常去太平山頂看夜景。不同的是,我不再是一個遊客。”比耶旺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