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懂丨爲什麼說這次海水倒灌“百年不遇”?
06:55
廣東、廣西、浙江、海南,多地出現海水倒灌現象。幾乎一個月前的同一時間,遼寧、河北、天津等多地也出現過海水倒灌現象。海水倒灌,究竟是不是罕見?一個月發生兩次,這樣的頻率給我們提了怎樣的醒?
海水倒灌背後有多重“推手”,其中,風暴潮是海水倒灌的主要原因之一。什麼是“風暴潮”?通俗地說,就是由於強風吹過海面時,形成巨大的波浪,推動海水向岸邊涌來。
這次風暴潮的影響範圍很廣,波及了東南沿海六省一市,包括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還有海南。
這是因爲如果風暴潮發生時,恰逢天文大潮,也就是月亮和太陽對地球的引力疊加,導致海水漲潮達到最高潮位,海水就會在風暴潮和天文大潮的雙重作用下,形成更高的潮位,甚至衝破海堤,侵入內陸地區。
這次海水倒灌,和超級月亮也有關係。仔細看日曆,這個月的公曆十一月與農曆十月的日期完美重合了,11月15日,即農曆十月十五。當天,月球運行到離地球最近的位置,引潮力最強的幾天剛好和農曆10月15至18日的天文大潮疊加。颱風萬宜又適時助攻,令這次海水倒灌來勢洶洶。
也就是說,南方這次海水倒灌是由於風暴潮、天文潮以及颱風三重因素疊加造成的,這也相對好理解。不過一個月前北方那次大規模海水倒灌,原因可能就不那麼簡單了。從表面上看,北方的這場倒灌,還是由於風暴過後的邊緣海波帶來增水,疊加當地天文高潮引發的。但那一次是在沒有明顯的寒潮、颱風情況下,突發的異常高潮位,簡單說,當時的大範圍增水,是在沒有風的情況下發生的。很難想象,是什麼力量能長時間把這麼大範圍的海水堵在一個地方不動。
自然資源部的通告裡是這樣說的:遼寧多地沿岸突發異常增水……我國乃至全球其他海域同時段也未發現類似異常情況。專家當時用“極端、偶發”來形容這次海水倒灌事件,自然資源部還啓動海洋災害四級應急響應,派出5個專家組趕赴遼寧、天津、河北、山東指導地方覈查部分岸段異常增水情況,開展災情調查和評估工作。
今年,我國沿海發生的災害性風暴潮過程總計已有14次,而近十年同期是年均發生6.7次,也就是說今年發生的這個次數已經比近十年同期水平多了一倍還多。
對於生態系統而言,海水倒灌是一場滅頂之災。許多淡水生物無法適應高鹽度的環境,大量死亡,生物多樣性遭受嚴重破壞。更嚴重的,河流、湖泊中的生態平衡被打破,食物鏈斷裂,整個生態系統陷入混亂。
這種現象不光中國有,近年世界各地也曾有過相關報道。今年3月,越南多地都面臨着海水倒灌的問題,其中,以湄公河三角洲地區最爲嚴重,土壤鹽鹼化程度加劇,漁業也遭受嚴重損失。
那麼問題來了,風暴潮常常出現,天文大潮也是定期出現的,那爲什麼以前沒有引發如此大規模大範圍的海水倒灌呢?
除了天文大潮、風暴潮等因素,海嘯和地面沉降也是兩大是引發海水倒灌的原因。另外還有個事實不容忽視,就是全球變暖所導致的海平面上升,爲海水倒灌埋下了隱患。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收集的2024年前10個月的氣溫數據顯示,今年將成爲自1850年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10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佈了《2024年排放差距報告》,裡面就說,當前的行動和政策將導致本世紀內全球氣溫上升2.6℃至3.1℃。要知道,這個數字是2015年《巴黎協定》設定的全球氣溫上升幅度目標的兩倍多。
國際科研機構“世界天氣歸因聯盟”發佈的一項新研究顯示,2004年以來全球最嚴重的10次氣象災害都與全球變暖存在關聯。
而全球氣候變暖的一個最主要的後果就是海平面上升。而且海平面上升不是勻速,而是加速。從1993年衛星開始觀測海面高度,到2023年底,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11毫米,平均上升速度從每年2.1毫米,一路飆升至每年4.8毫米。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今年夏天就表示,西南太平洋地區海平面上升的勢頭最猛。太平洋島國平均海拔僅高於海平面一兩米,90%的人口都居住在距離海岸線不超過5公里的地方,半數基礎設施距海岸不超過500米。如果不採取措施,到本世紀中葉,太平洋羣島的海平面至少還要再上升15釐米。屆時,有些地方每年的沿海洪水氾濫時間將超過30天。這些對於太平洋島國來說都將是“災難性的”。不光是太平洋島國,氣象災難來襲,誰都逃不掉。
世界氣象組織數據顯示,到2023年年底,超過90%的海洋在這一年的某個時間經歷過熱浪條件。到目前爲止,南極海冰範圍是有記錄以來最小的,冬季結束時的最大範圍比前一記錄年低1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法國和德國面積的總和。
高溫、颱風、洪澇等災害性極端氣候現象出現越來越頻繁。氣候也已經越來越脆弱。氣候變化的海洋危機不再是遙遠的事情,而是迫在眉睫的現實。每一次小小的氣象反常,也許正是地球的一次無聲的警報。
看看新聞記者: 潘桑榆 王睿奇
編輯: 王睿奇
責編: 潘桑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