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人看完《長津湖》後徹夜難眠:真主在上,這是什麼樣的軍隊?

震撼!伊朗人看完《長津湖》後徹夜難眠:“真主在上,這是什麼樣的軍隊?”德黑蘭某電影院裡,一位頭戴黑色頭巾的伊朗婦女忍不住驚呼出聲,大銀幕上,中國志願軍戰士們正在零下40度的極寒天氣中,與裝備精良的美軍展開殊死搏鬥。

這是中國戰爭大片《長津湖》在伊朗上映時的一幕場景,作爲2021年中國票房冠軍,這部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影片終於跨越重洋,來到了這個中東國家。 誰能想到,一部講述70年前戰爭的中國電影,竟在伊朗掀起如此巨大的反響?

“我們看過很多戰爭片,但從未見過這樣的軍隊,”德黑蘭大學歷史系教授阿里·拉赫馬尼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們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作戰,卻表現出超乎想象的意志力和戰鬥力。這完全顛覆了我們對現代戰爭的認知。” 確實,《長津湖》展現的戰爭場面震撼人心。

影片中,中國志願軍戰士們穿着單薄的棉衣,在冰天雪地裡與全副武裝的美軍作戰,他們忍受着嚴寒和飢餓,卻依然保持着高昂的鬥志。這種頑強不屈的精神,讓伊朗觀衆深感震撼。 “看完電影后,我整晚都無法入睡。”德黑蘭一家報社的記者薩迪克·哈桑尼說道,“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們的軍隊也能擁有這樣的精神,那該多好啊!”

薩迪克的感慨,道出了許多伊朗人的心聲,作爲一個長期面臨西方制裁和壓力的國家,伊朗人民對《長津湖》中展現的精神產生了強烈共鳴。 可《長津湖》在伊朗的影響,遠不止於此,“這部電影讓我們重新審視了中國,”伊朗著名導演馬吉德·馬吉迪表示,“過去,我們對中國的印象多停留在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上。

但通過這部電影,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民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纔是中國真正的根基。” 馬吉迪的觀點得到了廣泛認同,《長津湖》的上映,讓許多伊朗人重新認識了中國,他們開始關注中國的歷史、文化,以及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德黑蘭大學中文系的選課人數,在電影上映後突然增加了30%,許多學生表示,他們希望能更深入地瞭解中國文化,學習中國人的精神。

不僅如此,《長津湖》還在伊朗社會引發了一場關於愛國主義的討論,“這部電影讓我明白,愛國不是口號,而是行動,”一位名叫法蒂瑪的大學生說,“中國志願軍戰士們用生命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愛國。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啓發。”

在社交媒體上,許多伊朗網友開始討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愛國主義,有人提議組織志願服務,有人呼籲學習先進技術,爲國家發展貢獻力量,這種積極向上的氛圍,在伊朗社會中傳播開來。 當然,《長津湖》在伊朗的走紅,也引發了一些爭議,有人質疑,這部電影是否過於美化戰爭?是否會助長民族主義情緒?對此,伊朗電影評論家納西爾·法拉赫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長津湖》並非在歌頌戰爭,而是在歌頌和平,”法拉赫說,“影片展現的是戰爭的殘酷,以及普通士兵在戰爭中的苦難。這恰恰讓我們更加珍惜和平。” 法拉赫還指出,《長津湖》傳遞的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一種普世的人性光輝,“影片中的中國士兵,他們奮勇作戰不是爲了征服,而是爲了保衛家園、維護和平。這種精神是超越國界的。”

隨着討論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伊朗人開始思考:我們能從《長津湖》中學到什麼?“首先是團結精神,”伊朗社會學家莫森·納馬齊說,“影片中,中國志願軍戰士們同心協力,才能在惡劣環境中生存下來。這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 “還有就是犧牲精神,”納馬齊繼續道,“戰士們不惜犧牲生命,也要完成使命。這種捨己爲人的精神,是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需要的。”

納馬齊的觀點得到了廣泛認同,許多伊朗人表示,要將這些精神運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 值得一提的是,《長津湖》在伊朗的成功,也爲中伊兩國的文化交流開闢了新的渠道,伊朗文化部官員阿里·詹納蒂表示:“這部電影的成功,證明了優秀的文化作品是可以跨越語言和文化障礙的。我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類似的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瞭解。”

中國駐伊朗大使館也對此表示歡迎,大使館發言人說:“我們很高興看到《長津湖》在伊朗引起如此大的反響。這不僅是一次成功的文化輸出,更是增進中伊兩國人民友誼的重要契機。” 隨着《長津湖》熱潮的持續,更多的伊朗人開始關注中國電影,德黑蘭的一些電影院已經開始計劃引進更多的中國影片。 “《長津湖》的成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的潛力,”德黑蘭某連鎖影院的經理說,“我們正在考慮增加中國電影的放映場次,滿足觀衆的需求。”

從一部戰爭片引發的思考,到對中國文化的重新認識,再到中伊文化交流的新機遇,《長津湖》在伊朗的上映,無疑產生了超出預期的影響。 正如一位伊朗觀衆所說:“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面鏡子,通過它,我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前進的方向。”

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長津湖》爲伊朗人民帶來的力量,終將轉化爲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 參考資料:泉州晚報202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