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歷史爲鑑 記錄抗疫身影

在歷史上,人類與疫病的爭戰一直沒有停歇。(本報資料照片)

(臺北文獻館提供)

回首2021年五月本土疫情爆發時萬華人被歧視、被污名化的過往,當了十六年青山裡里長的李昭成依然難忘,他在《我們與疫的距離:抗COVID-19臺北羣像》受訪時指出,雖然疫情對萬華傷害很大,但「打斷手骨顛倒勇」,北市府疫後成立「萬華茶室業輔導管理專案」,協助茶藝館復業,並納管所有茶室。李昭成將疫情時的所有事情寫在筆記本里,密密麻麻記錄了八、九十件確診個案,他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疫後萬華一定可以蛻變成一個衛生、安全又美麗的新商圈。

走過上千天的的抗疫日子,除了抗疫,我們又從疫情學習了什麼?由臺北市立文獻館策畫、中央社執行的《我們與疫的距離:抗COVID-19臺北羣像》,深度訪問這羣曾經在抗疫最前線的醫護、志願者、民衆等,記錄他們這段抗疫的美麗身影。

臺北市立文獻館館長詹素貞表示,時代的影子就在這本書當中,透過訪談,既還原了冰冷數據沒能說出的人們真實感受,也共同建構我們的大疫集體記憶,從生活改變到心境轉折、從抗拒畏縮到融入日常。

詹素貞指出,在歷史上,人類與疫病的爭戰一直沒有停歇,所以書中除了規畫訪談,也再度回顧臺灣百年抗疫史,四位跨領域學者專家接力回顧從日治時期如何對抗鼠疫、瘧疾、霍亂、結核病、小兒麻痹、SARS到COVID-19等傳染病大流行,以科普淺白文字解釋各起傳染病事件的時空背景與發展。

而擔任兩年半防疫計程車司機調度工作的林宜蓁也在訪談中指出,面對確診者的茫然與手足無措,司機成爲接住他們的一雙手,「雖然司機們自己也很害怕,但還是願意站在防疫最前線,把確診者安全送達隔離的所在,讓民衆感到放心,真的要感謝車隊至少1500名防疫司機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