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的風,終究吹回了老外家裡
我們正在進入後全球化時代(post globalisation era)。
當TikTok、出海、美國選舉成爲刷屏關鍵詞之後,越來越多人需要一次“賽博下西洋”。
我們希望帶你穿越到地球另一邊,看見那裡的快樂、擔憂與憤怒。
在舊時的中國街邊,手藝人推着西洋鏡,孩子們圍着一個大箱子,花兩分錢可以看十張外國圖片。
而現在,我們想帶你用旁觀者的眼光,見證這個世界的千變萬化。
這是“西洋哈哈鏡”系列的第一篇報道,我們聚焦了TikTok與YouTube上涌現的一大批“中國迷”博主。當你足夠強大時,自有大儒爲你寫《意林》。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黃瓜汽水
編輯、題圖 | 渣渣郡
本文首發於虎嗅年輕內容公衆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裡,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每個 90 後都讀過的《意林》,在被讀者們拋棄後的 2024 年,正式成爲了黑色幽默的形容詞。
在年輕人大本營 B 站搜索“意林”,就像翻開了一本塵封的笑話大全。
當人們對着這本老雜誌鞭屍的同時,大洋彼岸的 TikTok 和 YouTube,正在上演着外國人對中國極盡溢美的《反向意林》。
萬萬沒想到,歷史的迴旋鏢最終又回到了我們手裡。
如果不是這場轟轟烈烈的“意林鞭屍運動”,或許大多數人都忘記了,自己是看着離譜雞湯故事長大的。
從90年代到2010年這段時期,一種民間反思文學在中國極爲時髦,其中的著名代表就是《讀者》《意林》《青年文摘》。
這幾本雜誌,是灰暗的應試教育時光裡,爲數不多獲得家長和學校認可的“善良課外書”。那些年的 800 字作文,不引用幾個意林小故事就沒那味兒了。
但誰能想到,如今再翻開這幾本奇書,誰都忍不住啞然失笑。
起手先是用小故事彰顯外國人的美德,包括且不限於日本人的匠人精神,歐洲人的誠信態度,美國人的創新思維。結尾昇華處必要內省反思,爲什麼我們中國孩子思維僵化,不守信用,溺愛嬌縱。
最著名的幾則美文,網友們倒背如流,反覆觀賞。
比如“日本餐飲業規定盤子必須洗七遍”,一位中國留學生偷懶,被日本老闆用試紙檢測出清潔度不達標。在她狡辯之後,整個日本餐飲業都拒絕錄用她。
當年的讀者們閱罷頻頻點頭:原來中國落後,是因爲我們洗不乾淨盤子,還樂意撒點小謊。
著名文章《夏令營中的較量》,堪稱要素過多的典範。
起因是中日兩國孩子負重 20 公斤徒步 50 公里。
中國孩子的揹包質量太差,所以他們可以趁機偷懶。而日本孩子哪怕生病高燒,也要堅持徒步不做逃兵。中國的獨生子女嬌生慣養,吃光了乾糧束手無策;而日本孩子能自己生火做飯,野外生存能力令人震驚。
最後的結尾更是畫龍點睛:“日本人公開說,你們這代中國孩子不是我們的對手!”
還記得當時的小學語文老師帶着我們學習了這篇文章,全班同學羞愧難當,紛紛在課後隨筆裡寫下了“一定要學習日本人吃苦耐勞的精神”。
直到長大後,看了和“勇敢堅毅”幾個字毫無關係的平成廢宅才知道,勤勞樸實的中國人還是太好騙了。
反思文學怎麼能少得了來自北歐的佳話?
“芬蘭公務員考試,試卷背後就有答案,但芬蘭人從不看答案,一直考到考試成績合格爲止”,當年的讀者們讀罷紛紛感嘆,怪不得芬蘭這麼廉潔,人們自覺做一個誠信的人。而我們國家的貪污腐敗,都因爲“惡小而爲之”。
但事實上,芬蘭公務員不需要考試,只要具備相關資格證書就可以在政府官網申請了。
那時候的我們對美國素質教育充滿無限遐想。比如“一個交換生在我家住了 7 天,我被這個美國女孩震驚了 6 次”。
一個美國女孩告訴這位作者,有一年暑假,父母們把十多歲的孩子送進原始森林,不給水和食物,沒有牀和帳篷,跟孩子們相約一週後來接他們。爲了不捱餓,孩子們生吃抓來的老鼠。
在電玩城裡,中國孩子只知道玩遊戲,美國孩子卻暗中觀察,計算如何將遊戲收益最大化。結尾昇華主題——女兒憂心地對媽媽說:“再這樣下去,我們以後真的只能是給他們打工的。”
以及一代知識分子對歐洲古老的人文精神的仰望。
再比如意大利的一位上班族拒絕火車提速,因爲他享受慢悠悠返回家鄉的旅途,而火車太快,我們就無法欣賞眼前的美景。
“我們不趕時間,也不答應‘被提速’,我和我的家人擁有慢慢前行的權利,這個權利誰也無權剝奪,除非等我和我的家人都死後。”
長大後才知道,就歐洲火車那個速度,且不說動輒罷工晚點,就算提速也快不到哪去。
這樣的意林小段子,幾乎一人能背誦十個。
比如著名的“歐洲地鐵上人人手裡一本書,只有中國人刷手機”。
小時候直接被歐洲人的文化素養震撼,但去過歐洲才明白,地鐵裡手機信號只有一格,不看書只能大眼瞪小眼。只要 5G 信號一覆蓋,人人手裡都在刷 TikTok,哪有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
比如“德國人在深夜闖了紅燈,第二天保險公司通知他保費上漲 1%,且全德國的保險公司都聯網記錄了他闖紅燈”。
小時候都快被德國人的嚴謹精神和嚴格紀律嚇尿了。去了一趟柏林才知道,全歐洲屬他們玩得最野。
比如“愛爾蘭是一個不允許離婚的國家”,還能按年限結婚,選擇 1 年期就必須支付 2000 磅,選擇 100 年只需要支付 50 便士。
實際上愛爾蘭結婚證書明碼標價,一律 10 歐,並無年限區別。
比如“日本學校鍛鍊孩子抗寒的能力,所以他們在冬天也堅持穿短褲短裙”。
實際上日韓人民都是在硬扛罷了,再冷也只能忍着。
比如“猶太人爲了讓孩子讀書,給書的每一頁都抹蜂蜜”。
長大後才明白,一整套的猶太人神話可能都要存疑。
比如“不丹幸福度世界排名第一”。
現在上網一查,他們的吸毒率也排前幾。
比如“幼年華盛頓怒斬櫻桃樹”。
實際上國父老家弗吉尼亞州壓根沒種櫻桃樹。
所有反思文學都長着相似的結構——
一個小故事開篇引人入勝,一個震撼結尾打動人心,一個結尾反襯令人深思。
那些年的雞湯裡,中國大人沒有環保意識,沒有契約精神,急功近利,思想僵化。中國小孩被過度溺愛,過度保護,頻繁干預,最後變成了沒有創新意識的做題機器。
對世界祛魅的過程無疑是漫長的。
在反思文學風靡的時代,大多數人還沒有去看過外面的世界。
《意林》和《讀者》就是一個最大公約數的“窗口”。
不管是聽說還是杜撰,最後指向的都是一個虛擬的目標。這個目標投射的是中國人自己的想象:遙遠的地方有一個理想國,那裡的人們既有德國人的嚴謹務實,又有日本人的工匠精神,還有美國人的獨立思考。
時過境遷,當人們真正目睹了西方世界的混亂後才發現,小偷和流浪漢已經佔領了我們曾經美化過的天堂。
遍地流浪漢的紐約,再也沒有“CEO 假扮乞丐考驗年輕人”這樣的童話故事發生。
15 歲的小張不會想到,他在《意林》讀到的雞湯文學,到了 30 歲的時候,會由一羣“外國大儒”來寫。
這何嘗不是反向的子彈正中眉心。
在 TikTok 上,中國幼兒園(Chinese Kindergarten)正在成爲“反向意林”的主角。
畫面中的中國孩子,在幼兒園裡學習烹飪、編織、園藝、縫紉等技術。
這些目測不超過 5 歲的孩子們,獨立完成洗菜、切菜、炒菜、洗碗的工作。他們甚至還會烙餅、扯麪、烙饃、包餃子、攤煎餅。
稚嫩的臉上寫滿了 30 年的工齡,在人還站不穩的年紀已經掂穩了大勺。
這種水平的炫技幼兒園,在國內的抖音也是網紅。
搜索“諸城青藍幼兒園”“徐州徐海路幼兒園”就能看到這些外網視頻的源頭。
大部分中國網友也沒見識過這種水平的幼兒園,恨不得把自己的孩子也送進去,每天下班,讓孩子去廚房給自己炒倆菜。
但老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相信了——
中國孩子文能做飯做手工,武能跳繩打籃球。
每個中華兒女都熟悉的跳皮筋、跳大繩、翻單槓,在外國網友看來,都像是在進行 Chinese Kungfu 的熱身操練,其中必然蘊涵着神秘的東方力量。
這下更解釋不清了。
中國幼兒園還會對孩子們進行“專注力訓練”。
下棋、編織、積木、益智遊戲——在最吵鬧的年紀,他們竟然能保持安靜地做一件事,讓許多外國家長紛紛破防。
讓他們最震撼的,是中國孩子服從集體意識的高度紀律性。
到了午休時間,孩子們會自己上牀睡覺,並且能夠把脫下來的衣服疊好。午休時間結束後,他們會自己收納好拖鞋,把秋褲扎進襪子裡。
最精彩的環節,當然是來自世界各國的“反思時刻”。
“大部分美國小孩不會用煤氣竈”
“美國小孩甚至不會自己繫鞋帶”
“美國沒有這種幼兒園,因爲家長會把對方告死”
“與此同時,咱們國家的幼兒園在學習睡覺”
“美國小孩在這個年紀不唱兒歌連名字都不會寫”
“這纔是真正的知識和技能”
“我九年級的兒子(15 歲)今天把吃完的薯片袋扔了,我還誇他來着”
“我九歲的侄子甚至不會給自己從冰箱倒一杯果汁”
“美國一半的 Z 世代都不會做這些孩子們做的活兒”
“我們的孩子甚至不會使用洗手間,還會爲一切事情焦慮”
“與此同時,美國幼兒園正在遭受槍擊”
“我是一個費城的體育老師,我甚至沒辦法讓小孩在他的位置待 30 秒”
最逗的還是這個:
“我很好奇,這些幼兒園怎麼解決孩子的多動症和情緒障礙?”
“人家壓根就沒有這些病”
某種程度上,中國人正在成爲西方人眼裡的“戰鬥民族”。
從幼兒園說開去,外國網友開始對中國的集體主義文化抒發仰慕之情。
“這就叫做服從紀律,不像我們混亂的教育系統,我們純屬活該,好愛他們的文化”
“他們一定有美好的未來”
“他們領先我們太多了”
“我迷戀他們的文化”
中式教育,從曾經的落後填鴨模式,搖身一變成爲了大洋彼岸的教育神話。
一位美國網友意味深長地放出了一段中國中小學生收看的宣傳片,片子的內容大家看一眼就能猜出來。
一位女生在書本和手機之間選擇了手機,於是她成日打遊戲刷抖音,最後上了中專,只能進廠擰螺絲,悔恨不已。時光倒流,她選擇了書本,這次她沒日沒夜的學習,最後考上了好大學,進入了寫字樓,用蘋果電腦辦公。
這位痛心疾首的美國網友寫道:
“學校沒有教給孩子染上網癮的危害,嚴重的話會影響孩子的整個人生!我們應該如何教導孩子正確處理與網絡的關係?每個家長都應該是老師,每個家庭都應該是課堂!”
這下真讓他學到精髓了。
他的評論區直接炸鍋了:
“教育要趁早,這纔是引領一個國家真正成功的方法”
“天啊,這就是中國不斷進步的原因”
“這纔是真正的教育”
在 TikTok 上圍觀中國的外國網友,只能算是理論派,對遙遠的東方大國充滿了嚮往。
而駐紮在 YouTube 的一部分外國博主,纔是身體力行地爲中國肉身辯經。
除了最近流行的“144小時特種兵”之外,還有許多旅居在中國的外國人,用實踐行動證明中國的先進性。
比如英國網紅 Jason,除了 YouTube 之外,他在抖音和 B 站也擁有一大批中國粉絲。他的主頁已經被有關中國的視頻鋪滿了,你能看到一行大大的“China is winning”——中國贏麻了。
他分別從地鐵、基建、市容市貌、物價、流浪人口等等社會問題入手,論證中國如何全方位吊打美國——連中國人自己都想不出這麼多角度的彩虹屁。
他來到深圳的地鐵站,感慨這裡設計得像科幻片電影裡的場景,一個穹頂就讓 Jason 看到了老家的教堂。
他的日常就是在中國各省之間輾轉,拍攝他的所見所聞。
他在幾個月前就乘坐過武漢的蘿蔔快跑無人駕駛車,還去體驗過武漢無人駕駛空軌。
有意思的是,他比旁邊的中國路人都要興奮多了,好像中國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已經對先進科技已經沒有過多的驚喜。
都不用他張嘴,自然有人在評論區奉上金句:
“一個國家拍出了科幻電影,另一個國家把它變成了現實。”
“無人駕駛出租車如果放在美國,連零件都會被吃幹抹淨。”
Jason 的視頻主旨,就是還原那個西方媒體宣傳中被抹黑的中國。
在他的視頻裡,最常出現的一句話就是“meanwhile in USA”(與此同時,美國的情況是這樣的)。
當中國基建發展到科幻片級別的時候,美國的社會環境已經搖搖欲墜。
最明顯的就是地鐵。
中國地鐵幾乎是目前世界上最乾淨的地鐵,安保人員常年在崗,保潔人員隨時隨地用抹布清潔,如果不是高峰期,地板甚至亮得反光。
而著名的紐約地鐵,是老鼠、流浪漢和瘋子的流動宿舍,跨欄逃票是必備技能。
老話說得好,最會羞辱美國人的一定是英國人。
爲了防止“黑子擡槓”,Jason 特地強調,美國人偏愛自己開車而不愛乘坐公共交通,是因爲美國壓根就沒有公共交通。政府沒錢建設,老百姓啥福利都享受不到,可不得開車去沃爾瑪嗎?
評論區的紐約市民現身說法,都要饞哭了——
好羨慕,中國地鐵不僅沒有老鼠和流浪漢,更沒有突然把人推到鐵軌底下的瘋子。
公共場所也可以看出區別。
在中國的公園裡,除了遛狗遛娃的,就只有跳廣場舞的阿姨,甚至連一片垃圾都看不到。大街上也見不到吸嗨了的“喪屍”羣體。
爲了證明中國沒有流浪漢,Jason 專門挑了一個偏僻的橋洞蹲了一個小時,最後發現自己纔是唯一在這裡徘徊的可疑人員。
而在美國的公園裡,帳篷的牀位要靠搶的,去晚了就不趕趟了。
不止是公園,在洛杉磯和舊金山這些大城市裡,流浪漢幾乎佔領了美國的露天場所,隨處可見大神們爆了一地的裝備。左手是奢侈品商場,右手就是流浪漢的三室一廳。
Jason 的每一個視頻都在強調“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
因爲這裡沒有槍支和毒品問題。
他向粉絲們展示,即便一個人夜晚走在小巷裡,也沒有奇怪的歹人或癮君子衝出來攮你一刀或是請你吃一粒花生米。
他聲明自己所處的也不過是貴州和昆明這樣的非一線城市,治安和城市管理的水平已經拉爆整個西方世界。
中國沒有流浪漢的原因,在 Jason 看來也很簡單。
因爲中國人勤勞,只要找得到工作,就不會躺在大街上接受嗟來之食。這是東方人高貴的尊嚴。
並且中國人的家庭觀念更強,如果一個人落難,他的親戚家人都會幫助他。
而他的拿手絕活,就是對着祖墳貼臉開大。
來自英國的 Jason,最擅長諷刺的就是 BBC 濾鏡,甚至還即興模仿了祖國媒體的拍攝技巧。
“媒體只想引導你相信他們想讓你相信的,真實的中國需要你自己來看。”
在他的評論區聚集了許多開悟的外國人。
他們曾經一直堅定地相信中國是一片蠻荒之地,這裡的人民貧窮愚昧落後,而越來越多的 YouTube 博主的百萬播放量視頻,讓他們發現“落後的竟是我自己”。
尤其當自己的國家一片狼藉的時候,彼岸的乾淨祥和,顯得尤爲刺眼。
評論區有人破防,有人羨慕。
“作爲美國人,我很羞愧自己的國家沒有完善的公共交通。”
“一個國家教孩子們學數學,另一個國家教孩子們有多少種性別,只能說美國人自己活該。”
“這裡沒有流浪漢,沒有大喊大叫的人,沒有吸毒的癮君子,沒有槍支,沒有焦慮症。每個人都很輕鬆平和,政府關心人民的生活,這明明是發達國家該有的樣子。當你踏上一片新大陸,最先注意到的就是這裡的基礎建設,中國領先了我們一千年。”
甚至有人的黨性越來越強,聆聽到布爾什維克的召喚。
“中國政府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而美國政府只爲了政客和富人服務。”
“美國:讓美國再次偉大;中國:爲人民服務。”
那些在中國生活的老外們也紛紛現身說法。
在上海生活八年的意大利網友說,“中國就是完美的國度,只有親自看到這裡的公園、街道、公路,感受到這裡的創新、教育、公共交通、政府服務,你才知道西方社會制度的全面失敗。”
一位來自德國柏林的網友感嘆,自己過去的 45 年裡遊歷了許多國家。
不止是美國落後於中國,而是整個歐美未來都將要落後於東亞與東南亞。
當天平開始傾斜,所有曾經的殖民國家都將走向衰敗,而那些曾經貧窮的國度將會迎頭趕上。
只要你在外網搜索中國,就能看到許多兩極反轉的“魅力意林時刻”。
一位澳大利亞博主在廣州遊玩的時候,在路邊咖啡店買了一杯咖啡。
她使用微信支付把錢轉過去,還沒發出“收款到賬”的聲音,對方就讓她拿着咖啡離開了。
她目瞪口呆,她對着鏡頭說,自己感受到了一種她從未感受過的信任。
一位外國男子,在深圳點了一份美團無人機配送的星巴克,用視頻記錄了整個過程。
回到酒店後,又遇到了負責送外賣的智能機器人,興奮得猝不及防。
“今天的中國就是我們在 1990 年代想象中的未來世界”。
一位黑人小哥,在獨自去上海旅行的過程中,收到了無數來自民間普通人的善意。
小學生主動用英語和他搭話,中年人流利地給他介紹上海的建設背景,大家友善親切得像另一個次元的人類。
評論區的網友說,怪不得中國發展得如此迅猛,他們的教育太成功了。
一個白人女生在上海虹橋機場的行李傳送帶上看到了可愛的泰迪熊,以及幫人們把行李擺放整齊的工作人員,她大爲震撼。
這樣的頂級文明場景,似乎只會在《意林》中的日本發生。
在美國主流媒體探討“中國經濟衰退”的視頻下面,能看到許多美國網友陰陽怪氣的評論。
“每週一三五,中國經濟崩塌論;每週二四六,中國威脅西方論;週日休息。”
“媒體天天報道中國完蛋了,但我們看看洛杉磯的 Skid Row 貧民窟,費城的肯辛頓街區,波特蘭的帳篷大本營......不覺得奇怪嗎?”
無論是舊金山的大街上,還是 YouTube 的評論區,捕捉一個憤懣的美國人,變成了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爲中國辯經的大儒們”也只是說對了一半。
他們目之所及的發達與整潔,背後需要巨大的人力成本維持。他們享受的是結果,而我們參與的是過程。更廣大中國人面對的困境是他們接觸不到的月之暗面。
一代中國人曾經的反思文學,是因爲信息差的劣勢以及對西方理想國的美化。
但在這個資訊異常發達的互聯網時代,外國人成羣結隊地猛打方向盤,調轉車頭讚美中國,一定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他們每天面對的都是現實世界的下沉。
當星條旗在空中凌亂的時候,燈塔國的老百姓也要傻眼。
我們曾經傾慕過的人文素養與社會文明,被難民問題、戰爭問題與性別議題淹沒,留下了自由主義高歌猛進後的餘燼。
西方世界曾經引以爲傲的人文教育,如今正在逐步退化。
根據 2023 年發佈的美國國家教育進展評估“聯邦標準考試”(NATP)的考試成績,美國 13 歲學生的數學和閱讀成績已降至幾十年來的最低水平。根據媒體報道,疫情期間的遠程教學使美國學生的數學和閱讀進步倒退了 20 年,並擴大了貧困兒童和富裕兒童之間的成績差距。
13 歲學生的閱讀平均成績爲 256 分(滿分 500 分),數學平均成績爲 271 分(滿分 500 分),低於三年前的閱讀平均成績 260 分和數學平均成績 280 分。
上一次 13 歲學生的數學成績如此低還是在 1990 年,在閱讀方面的滑落則是在 2004 年。
正如美國網友所說,學習種族問題和性別問題,取代了本應學習的基礎常識。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對美國 K-12 教師的調查顯示,大約 50% 的公立學校 K-12 教師認爲學生不應該在學校學習性別內容,大約三分之一的老師認爲學生應該了“一個人可以選擇與自己生理性別不同的性別”,14% 的教師認爲,學生應該學習“性別取決於出生時的性別”。
回到現實生活中來,你一定刷到過許多在外國的街頭採訪。
當主持人問起一個歐美國家的年輕人,二戰時是哪個國家偷襲了珍珠港,得到的最多回答是“美國”。二戰時是哪個國家閃擊了波蘭,得到最多的回答是“俄羅斯”。
其他問題包括“三角形內角和多少度”“人體體溫是多少度”“哪個國家被原子彈炸了兩次”“本拉登是哪國人”,也收穫了除去正確答案以外的各種回答。
曾經我們以爲他們只是數學不好,其實他們的地理和歷史更差。任何一個接受過義務教育的中國小孩看了都忍不住發出“優勢在我”的笑聲。
圖源:抖音@澳洲JJ哥
許多美國中學教師現身說法,七年級的學生連最基礎的句子填空都做不出來,八年級的學生對數學的理解還停留在加減法。
甚至有一位美國女孩發 TikTok 吐槽,自己長到這麼大,第一次知道阿拉斯加並不是一座島,而是一塊和加拿大接壤的土地。
這些地理知識並沒有人教過她。而她從小到大看的地圖,就是一張美國本土地圖。
這就像一個奇妙的隱喻:直到現在,他們纔開始睜眼看清外面的世界。
西方民衆對中國的無差別追捧,一部分是發自內心的驚奇,但難免還有另一部分“空想桃花源”的無奈。
那個NG曾經在文章《憤怒的美國窮人,想把明星送上“斷頭臺”》與《“丁胖子金牌講師”與美國底層殘酷物語》中分別介紹了美國中下階層的生活現狀與流浪漢羣體的討飯日常。在誕生過科技巨頭的土地上,仍然有人爲了一塊披薩大打出手。
人們先是不滿,然後是憤怒,最後將目光轉向了東方。
於是戲劇性時刻到來。
“開放是最頂級的陽謀”,無論多麼天衣無縫的中國陰謀論,都頂不過一紙144小時簽證政策。
一位歐洲人來到北上廣旅遊之後,震驚於中國的基礎建設和電子支付,他告訴我,他不敢相信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會有任何煩惱。在他短暫停留的十幾天裡,接觸不到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濾鏡就變成了最終的答案。
曾經的第三世界,現在的科幻帝國——對中國的兩種極端想象,都是由同一羣人構建的。
所謂的文明、先進、發達,都是一段動態變化的過程。
巴黎有盧浮宮,但地鐵裡常年瀰漫着尿騷味;紐約有華爾街,也有和老鼠共枕的流浪漢;巴塞羅那有聖家堂,但街頭小偷的技術也防不勝防;加州有硅谷,但想在急診室排隊,等排到你的時候傷口都癒合了——而這些問題,竟然在中國都能找到解決方案。
每一個民族,都會在自己低沉的時候,忍不住眺望一個完全彌補自身缺點的理想國。那裡的幸福指數高到天上去,家家富足美滿。那裡的科技發達,人人都有機器人管家。
當人們的心中裝滿了憤怒、迷茫與不滿,到處都可能是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