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化應對科技戰
(圖/達志影像)
在美日歐等國先後對中進行科技封鎖及全球供應鏈受疫情影響的背景下,中國仍積極倡導、促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科技領域的國際合作。這一方面說明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大體得益於全球化。另一方面也證明了中國已進入世界經濟強國的行列。現代歷史上,實事求是地講,只有經濟強國才能真正地實踐貿易自由化,或倡導我們所謂之「經濟全球化」。當下作爲「自由主義市場經濟」代表的英、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奉行過極端貿易保護主義,甚至「閉關鎖國」。只有當它們的經濟實力發展到足夠強大,本國產業足以抵抗外來競爭,並需要國外市場時,這些國家才轉爲自由貿易的倡導者。
衆說周知,經濟全球化是一個進程。從以英國脫歐爲例的經濟區域化浪潮衰退,到當下美日歐對中國先後發起的科技戰,再到各國因地緣政治需要對他國實行相互性經濟制裁,我們其實很難斷定經濟全球化是否真的日益在加深。但可以確定的是,與其說經濟全球化是個目標,還不如說它是經濟強國爲維護本國利益而使用的手段。
如果改革開放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起點,入世則是中國經濟全球化的起點,而「一帶一路」的提出和實踐則是中國真正成爲世界經濟全球化倡導者的標誌。
「一帶一路」提出的背後不僅是中國國內產能過剩,還包括在國際上,美國自歐巴馬時期便開始對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進行遏制。這其中自然包括對中進行科技制裁,而當下美國通過國會立法和聯合盟友對中發動更全面的科技封鎖只是美國地緣戰略的延續。面對美國及其盟友的聯合遏制,除了提出「一帶一路」,中國於2013年前後便開始鼓勵企業轉向其他國家尋求科技合作和投資。其中最凸出的例子當屬具有「科技創新之國」之稱的以色列。自2013年起,中國在以色列的科技投資總額和合作項目數目顯著上升。各大科技企業包括華爲、騰訊、阿里巴巴等都在以色列設有研發中心或有科技合作項目。而自2018起,爲促進技術轉讓和孵化,大陸中央和地方政府也與新加坡和以色列等國達成協議,共同在各省市建立新興產業園或技術孵化中心,以促進技術引進和科技合作。
當前,在中國獨領風騷的新能源電動汽車領域,中國企業引領產業國際化的趨勢最爲明顯。即使在全球疫情的影響下,中國新能源車企仍紛紛「出海」,成功擠進全球新能源電動汽車製造商的前列。目前,它們不僅在技術上佔領優勢,還在商業模式和產品設計上也頗有創新,並有望爲國際新能源電動汽車行業設立標準,成爲行業的領頭羊。這是中國成功通過全球化對抗貿易保護和技術封鎖的一大佳例。
俗語有云,以靜制動。面對封鎖,則應以開放處之。因爲唯有居高者,才能開放自如,真正一 「攬」衆山小。(作者爲香港嶺南大學政治系研究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