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對未來10年預測,世界科技最強的國家6個,有兩個沒人想到
2023年12月,以色列的《耶路撒冷郵報》發表了一則消息。
說他們對未來十年進行了一個預測,認爲全球有六個國家,會成爲引領世界的科技強國。
那麼《耶路撒冷郵報》很厲害嗎?有權威性嗎?
這份報紙是以色列發行的一款英文日報,發行之初是被叫做《巴勒斯坦郵報》。
1932年創刊,截止到1948年以色列建國,這份報紙才改成了現在的名字,是中東地區最大的一份報紙。
在以色列基本上五個人就會定一份,銷售達到一百萬份,一年的價格是一百八十美元。
雖然主要的銷售對象是以色列講英語的人員,但在以色列對外的宣傳中,佔據了一個很重要的地方。
所以權威性不知道,但影響性還是有的。
需要提醒的是,在這六個國家中,英國,法國和俄羅斯並未上榜。
說正題。
既然說的是科技強國,那麼就來先了解一下什麼樣的科技才能強國。
科技強國
很多人把科技大國和科技強國混爲了一談,說到底這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想想看,大的反義詞是什麼?是小,那麼強的反義詞是什麼?是弱。
所以從字面深究,這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科技大國主要指的是規模的大小,主要是看科技數量的多少。
比如說一個國家一年發表的各種相關的科技論文是多少,各種申請的發明專利是多少,又對這些專利授權了多少,甚至是參與到科技領域的人員是多少等等。
這些都可以描述一個國家科技的大小。
那麼科技強國主要指的的實力,一項科技公佈出來,會有多大的影響力,所以科技強國看重的是科技產出的能力。
想要成爲科技強國,首先得有拿的出手的技術,而且這些技術別的國家還來不了。
比如無人機,要說無人機只要有一定的工業底子誰都會做,幾塊紙板,甚至是廢棄的飲料瓶,加上點發動機遙控設備,也能做出來。
但有人要說,你這無人機有問題,必須交給我們看看,公佈一下你的科研成果,不然就不買你的。
如果你的回覆是,愛要不要,不買是吧?原來一百,現在兩百,過兩天就漲到五百。
現在想買了,就倆字——不賣。想買,去買二手的。
對方乾着急,還拿你沒有辦法,哎,你手裡的這項技術別人沒有,這才叫科技強。
這種科技強,可以傲視一個領域,甚至是一個行業。
如果這個強字引入到國家,就需要兩個條件,才能稱之爲科技強國。
其一,科技成果讓國家變的強大,其二,在科技這個範圍內,有拿的出手的,但別人沒有的科技成果。
那麼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世界上公認的科技強國有這麼幾個,比如老牌的國家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甚至是日本,小一點的國家有瑞典,以色列,丹麥,挪威等等。
但需要說明一點,無一例外的都是實現了工業化的國家。
而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大部分都是在二戰之前完成的,在二戰之後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就兩個,一個是中國,另外一個就是以色列。
以色列不用說,雖然建國時間很短,或者說是極短,但背靠着美國吸取養分,成爲一個工業化國家是分分鐘鐘的事。
只有中國是靠着自己,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中國建國的時候,真叫一窮二白,造飛機,飛機輪胎還得從全國垃圾堆裡扒。
現在很多人一說到經濟,就會說通脹或者通縮。
其實很少有人知道,當年建國的時候,中國的通脹有多厲害?
一個國家的貨幣是需要貴重金屬作爲背書的,沒有貴重金屬的支持,就是一張紙幣空有數字沒有價值。
中國建國的時候,各種貴重金屬基本上是沒有的,都被拉到了海峽對岸了。
這就是爲什麼,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使用糧票,布票各種票據的原因。
用票據限制貨幣,從而降低通脹帶來的不穩定。
可以想象到,當時的通脹有多麼的嚴重,但最終中國人挺過了那段日子,各種票據消失在生活中。
各種工業化的產品開始出現在大衆的視線裡,五千塊錢裝個固定電話,到現在倒貼都不願意裝了。
所以不管科技大國還是科技強國,首先得是一個工業國才行。
而中國是二戰結束之後,唯一一個依靠自己的能力,成爲工業國的國家,這也奠定了中國科技大國的基礎,進而邁入到科技強國的基石。
瞭解了科技強國和科技大國的區別,就來看看以色列預測的這六個科技強國。
最後一位瑞典。
瑞典的全稱是瑞典王國,人口一千萬,北歐第一大國,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25人,在有些省份甚至可以達到一平方公里三人的程度。
別看人口很少,能被世界公認爲科技強國之一,實力還是有的。
瑞典對於科研的投入是不會吝嗇的,比如在2006年瑞典就給中小企業研發的投入,就提供了高達一億克朗的投入,而且還撥款兩千萬克朗用來支持地區的工業研發中心。
看起來一億克朗不是很多,但要放在他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就知道有多少了,差不多是他們國民生產總值的4%。
所以瑞典的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是位居世界前列的。
不僅如此,瑞典爲了將科技更快的商業化,在這方面也進行了不少的投入,比如在2005年的時候,增加一億兩千萬克朗,投入到汽車,航天,航空等等。
在瑞典還有一個瑞典皇家科學院,這是一個和英國皇家學會,法蘭西科學院,前蘇聯科學院齊名的科研機構。
倒數第二日本
日本在《日本科學技術指標2023》中提到,日本的研究人員總數是世界第三,僅次於中國和美國。
平均的論文數量和受關注度,排在世界第五。
在2001年制定的5030計劃中,日本提出要在五十年內出三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截至到現在已經有十九人拿到了諾貝爾獎。
每年日本獲得博士學位人員,常年來一直在一萬五千人左右。
不得不說,日本在科技領域的投入還是巨大的。
比如在航天方面,也要登月,嘗試一些之前沒有嘗試過的。
但目前日本也有了隱隱的擔憂,他們擔憂韓國超過了他們。
那麼韓國怎麼就超過了日本呢?
排在第四的韓國。
韓國的科研實力正在超過日本,這是日經中文網在2023年的十二月六號發佈的一則報道。
根據日本的統計顯示,2022年有關學術論文的質量,韓國超過了日本,進入到前十名。
雖然日本在論文的數量上排名在第五位,但在論文的引用上,韓國是第十位,日本是第十三位而已。
要知道,在九十年代末期,日本的論文數量是世界第二的。
從這個世紀開始,世界各國對於大學研究的支出都在快速攀升,韓國增長了四倍,而日本增長了10%。
第三名德國
德國的資歷可以說是最老的。
二戰時期德國的科技可以說是一度領先,火箭,超音速飛機等等,黑科技多了去了。
以至於現在很多科技的前身都可以追溯到這個時期德國的科技。
戰爭結束之後,德國的科技依然是穩定。
比如德國公共資助的科學組織就有五個,大學以及四個獨特的研究機構,每一個機構都是德國曆史上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命名。
比如馬普學會,名字來源於馬克思.普朗克,一位諾貝爾獎得主。
目前下轄八十一家基礎研究所。
對於大學的投入也是力度很大,比如各州都要有各州的大學,這樣的大學有一百一十所,還有二百三十所的科技應用大學。
不過這些大學培養的不是科技精英,而是培養產業勞動力,不授予博士學位的。
德國人做事的嚴謹可見一斑。
德國每年對所有研究機構的支持每年都保持在5%的增長,當然隨着經濟的問題,這個幅度有所下降,但依然有3%的增長。
目前德國出品的論文應用頻次指標的排名是超過美國的。
第二位和第一位。
毫無疑問是中國和美國。
美國第一,中國第二。
這些年中國的科技猶如井噴。
開始還目瞪口呆,到現在已經有點麻木。
其實這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長久以來中國一直處於科技大國的地位。
比如說在2016年中國國內的發明專利擁有量首次破一百萬件,成爲世界第三個國內發明專利破百件的國家。
而科研工作者發表的論文數量已經位居世界首位,而被引用的論文也排在首位。
在這些年的發展中,中國對於科研的支出增長了十倍。
科技可以說是穩步發展中。
網絡上最有意思的一個梗,就是工業大摸底。
製造航母,缺乏航母的靈魂——阻攔索,結果一個工業大摸底下來,居然在一個民營企業中找到了。
這個民營企業,一直以爲自己生產的這種繩索是用在飛機場上,當柵欄用的。
沒想到居然是高大上的阻攔索。
還有一個企業,好好的油漆不生存,居然搞出了一個可以躲避雷達的車漆?
你說你一個造魚竿的,爲什麼非要搞什麼碳纖維魚竿,釣魚愛好者就這麼喜歡又輕又抗拉力的魚竿?
你還笑,人家不賣給你碳纖維,你就自己造,關鍵還造出來了。
也不知道咋想的。
所以對於排名第二,應該不能認可的,中國只是大而不強,排不到這六個國家裡邊。
都是搞民生了。
就像當年的火藥,製造出來就是爲了放煙花的。
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