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不建議做磁共振檢查的3點原因,你知道嗎?

現代西醫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這個時候的醫學基本和哲學、宗教密不可分。

到了黑暗的中世紀,西方醫學發展籠罩在濃濃的宗教色彩之下,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醫的發展。

自14世紀起歐洲開始人文主義復興,西方世界的醫療科學得以擺脫宗教束縛,開始迅速發展。

到了17世紀,以歐洲國家爲主的西方醫學進入了百花爭豔的黃金200年,解剖學、病理學、微生物學等醫學領域取得重大成果。

到了現代社會,作爲人們看病治療最主要手段的西醫,已經進入了精確醫療時代。

所謂精確醫療,它的診斷方法離不開許多精密的醫療診斷儀器,從最簡單的聽診器到結構複雜的核磁共振儀,均應用廣泛。

比起許多醫院醫生脖子上隨時掛着的聽診器,兜裡經常插着的體溫計,核磁共振儀就顯得神秘許多。

不過,許多有過醫療體驗的朋友們可能發現,大部分醫生在臨牀診斷過程中,並不建議大家做核磁共振檢查,爲什麼呢?原因有3點。

1、檢查費用高

核磁共振的檢查費用,一般來說,根據所需檢查的項目需求,動輒幾百上千,而一個普通的血常規檢查僅需二三十元。

爲什麼核磁共振檢查的費用要高出這麼多,這跟核磁共振檢查的核心設備——核磁共振儀的造價有關。

國內幾乎所有醫院的核磁共振儀都是由外國製造,即便是最低端的核磁共振儀,採購價都要超過3000萬人民幣。

這僅僅是單獨一臺儀器的採購價格,後期的安裝、維護、保養的費用更是無底洞。

據瞭解,核磁共振儀常規維護一次需要人民幣近70萬左右,另收人工費約30萬元/次,更換零部件的費用另行計算。

不過,隨着我國綜合實力的強大,國產核磁共振儀的出現打破了由西方國家長期壟斷的局面,單臺核磁共振儀的價格也降至了300萬。

那麼核磁共振儀的造價爲什麼這麼貴呢?這要從它的構造和工作原理說起。

核磁共振,很多人乍一聽,就習慣的以爲它是跟核輻射有關係,其實不然。

核磁共振的“核”,跟我們認知裡的核輻射可以說毫無關係。

它是通過高壓電流製造磁場產生脈衝波,激發人體內的氫原子核吸收能量產生共振,停止充能後體內的氫原子核釋放能量,體外接收器接收信號,形成圖像。

所以說,核磁共振的“核”是指人類身體內的氫原子核,激發所需的能量也只是無線電射頻脈衝,對人體毫無損傷。

核磁共振儀的工作原理導致它的構造十分精密,高精度電子元件、超導磁體、高精度機械結構等缺一不可。

除了昂貴的組成部件,核磁共振儀一旦開機,就不能隨便關機,因爲開機後的核磁共振儀,是經過長時間的校準和調整。

如果關機,就像突然斷電的電腦,所有數據都會格式化情況,再次開機就需要重新花費大量時間再次校準調試。

不僅如此,核磁共振儀產生的強大磁場使得它的冷卻系統只能採用液氮,如果關機再開機,那麼液氮冷卻系統也需要重新啓動。

所以說,一般來說,核磁共振設備需要保持長期開機狀態,從成本上來說肯定是巨大的。

以上這些因素,就是導致醫院核磁共振儀檢測費用不菲的原因,所以說,從診斷花費角度來說,不推薦輕易做核磁共振檢查。

2、適用範圍窄

有過就醫經歷的朋友們可能都知道,去醫院檢查的時候,醫生經常說的就是,感冒了去查個血,發燒了去查個血,咳嗽了去查個血。

很少有醫生會說,感冒了去做個核磁共振,發燒了去做個核磁共振,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核磁共振並不適用於所有疾病。

從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來看,核磁共振檢查對於腦內外血腫、腦內腫瘤等顱腦類疾病的診斷十分有效,對腰椎間盤突出和肝部癌症的診斷也有明顯幫助,不適用於血常規、尿常規等檢查。

我們都知道,感冒發燒發炎對大部分人來說屬於常見的病理反應,這些症狀導致的原因有很多,因此血常規的檢查成爲最普遍的手段。

血常規的檢查主要是藉助血液分析儀器,核磁共振儀器在這裡就無法起到作用。

尿常規的檢查主要是應用於消化道疾病、泌尿系統疾病、內分泌疾病等相關疾病,這些疾病對現代社會的人們來說,也是比較常見的。

尿常規的檢查主要藉助於尿液分析儀器,同樣,核磁共振儀對這些檢查顯得愛莫能助。

我們再來看大家同樣不陌生的B超檢查,其實超聲波檢查分爲兩種,一種是A超,一種是B超。

A 超作爲以振幅形式診斷疾病的“一維顯示”,由於振幅的首英文字母爲A,故而簡稱爲A超,亦稱一維超聲。

B 超則是以亮度(brightness)模式呈現的“二維顯示”,用於疾病診斷,因其亮度首字母爲B,故而簡稱爲B超,亦稱二維超聲。

我們常見的B超是通過儀器產生的超聲波,經過折射和反射來形成圖像,配合醫生的專業知識,對病理現象進行判斷。

B超主要應用於臨牀醫學的腹部、婦科、泌尿系統、體表病變、心臟和四肢等部位的檢查,而核磁共振儀主要用於顱腦檢查。

接着,我們來看最容易跟核磁共振混淆的CT檢查,這個CT檢查纔是具有核輻射性質的檢查,只不過輻射量被控制在安全範圍以內。

CT檢查主要是通過X光波線束對人體進行照射,穿透一定厚度的部位由儀器接收光學信號,轉變爲電信號,再轉變爲數字信號,由計算機處理形成診斷數據。

CT檢查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它可應用於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胸腔腹部盆腔器官、骨關節等部位的病變診斷。

從以上幾點就可以看出,核磁共振檢查、血液分析、尿液分析、B超、CT等檢測方法適用範圍區別還是比較明顯的。

所以可以說,並不是所有疾病症狀的檢測都需要核磁共振檢查,從現代醫療手段整體來看,需要包括核磁共振在內的各種方法的配合。

3、時間較長

通常情況下,人們去醫院看病,多半是一些常見的問題,對於感冒發燒咳嗽等普遍性症狀,成年人或許可以扛一扛,小孩子和老人則不能。

到了醫院,一般需要醫生迅速做出判斷,從當場就可以得到反饋的聽診器、體溫計診斷,到最快只需半小的血常規、尿常規檢測,都可以滿足需要。

就算是B超、CT機之類的稍微複雜一點的檢查,差不多也只需要兩三個小時。

核磁共振除了繁瑣的檢測程序,檢測結果常常需要第二天才能出來,出來之後還要找醫生判斷,從看病到診斷完畢,沒有兩三天幾乎辦不到。

對於現代社會充滿生活壓力的人們來說,時間是最缺少的東西,大部分人不想去醫院看病的原因就是因爲一系列檢查會耗時許久,動輒半天,有時候上午去,取號、問診、檢查、等程序弄完都到了晚上。

所以在患者和醫生看來,快速的檢測手段肯定是最優先的選擇,對於花費很多時間的核磁共振檢測,一般很少建議。

一個醫院一般能夠操作核磁共振儀的醫生屈指可數,也就那麼兩三位,這方面的醫生資源由於專業要求特殊,配備的比較少。

如果隨便什麼病都要求核磁共振,一方面患者會拿出大部分時間去排隊,另一方面,核磁共振檢測醫生也忙不過來,所以不太現實。

尤其是對於許多急診病人,如果把大部分寶貴的時間花在覈磁共振檢測上,可能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還有十分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核磁共振雖然比較安全,沒有輻射風險,但是由於它的工作環境是強磁場,所以要求患者檢查的時候要將身上所有金屬物品全部摘下,稍有不慎就會發生嚴重後果。

要知道,有些患者在身體內可能裝有固定用的鋼釘、人工關節、幫助心臟起搏的植入性儀器,如果事前檢查不到位,極有可能對核磁共振儀和患者本身造成傷害。

以上就是現代醫學臨牀診斷中,大部分醫生不推薦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的3點原因。

結語

其實,除了以上3點原因,當今社會還存在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過度診療,許多醫患矛盾除了誤診和患者本身認知問題,過度診療也是一個原因。

大部分醫院和醫生都能秉承醫德操守,但是難以否認的是,也有一部分醫院以經濟利益爲目標,對前來就醫的患者進行過度檢查、過度治療。

設想一下,如果你只是個小感冒,醫生除了聽診器、體溫計、血常規檢查,還讓你去做B超、CT、核磁共振,你難道不會感到奇怪和抗拒嗎?

當然了,核磁共振對於現代醫療診斷來說,是一個非常先進可靠的檢測手段之一,它的出現,讓現代醫學檢測水平更進一步。

有了它的幫助,許多疑難雜症尤其是十分複雜的顱腦疾病的治療,成果顯著。

醫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向患者建議採用何種檢測手段,患者應該從自身條件出發,認真聽取醫生的意見,達到和諧穩定的醫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