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案”激活學生科創因子

本報訊(記者 蔣亦豐 通訊員 胡凱)近日,某環境科學頂級期刊發表了一篇論文,揭示了鉀元素在鹽沼中的輸運機制和循環過程,爲更好地評估濱海溼地系統的生態服務及碳匯功能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值得欣喜的是,這篇論文的獨立一作是西湖大學本科三年級學生孫正濤。

西湖大學在2022年正式啓動本科生招生,錨定培養未來科學家的目標,着力探索“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希望每一位畢業生都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寬廣的國際視野、紮實的學科基礎和卓越的創新能力。”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說。

據瞭解,西湖大學爲每一位本科生制定了一套與其興趣、特點、優勢、成長背景相適應的培養方案,允許學生根據自身興趣選擇專業,自主安排非基礎課程的修讀進程,學有餘力的還可以修讀部分博士生專業課程。

值得一提的是,本科生可以從學校安排的包括施一公在內的200多位博士生導師中,選擇自己心儀的學術導師。孫正濤選擇了工學院環境水文學講席教授李凌作爲自己的學術導師,並且擁有了一個在導師實驗室的“工位”,可以經常和博士生、博士後一起開組會。因爲喜歡化學,他被分到生物地球化學方向的研究小組,成了實驗室副研究員陳小剛的“助理”。

目前,西湖大學全校所有國家級、省級實驗室和科研平臺、成果轉化平臺均向本科生開放,新生在一流科研人員的指導下參與科研項目,接受完整、全面的科研訓練。學校還實行新時代書院制,打破學院與專業的界限,建設“一站式”學習生活社區。社區成爲不同專業背景下本科生交流研究思路、碰撞思想火花的綜合平臺。

在良好的科研生態中,西湖大學本科生的科創因子被充分激活。學生張樂程以共同一作在人工智能頂級學術會議發表論文。學生龐志鴻以共同一作在化學頂級期刊發表論文,首次實現對鉛基磷灰石及其銅摻雜高質量樣品的一步合成。學生賈熠飛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學交流期間,斬獲CPU(中央處理器)芯片設計優化獎第一名等。

“步入大學意味着步入了思維開拓和個性發展的階段,希望西湖大學所有本科生都能夠獲得開闊的視野、深刻的洞察力、可貴的同理心,能夠以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應對未來挑戰。”施一公說。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04日 第01版

作者:記者 蔣亦豐 通訊員 胡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