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曲,將中國絕密軍事基地暴露給了全世界

1992年

當時人在香港的毛阿敏

突然接到了緊急通知

讓她馬上回到北京

當晚,毛阿敏就出現在

央視的八一晚會上

獻唱一首名爲

《馬蘭謠》的歌曲。

“有一個地方名叫馬蘭,

你要尋找她請西出陽關。”

當年,這首歌的歌詞一出

整個現場頓時炸開了鍋

原來,歌詞中的"馬蘭",

並非一種普通的花卉,

而是指一個國家級的

秘密軍事基地!

而在同年的春晚

歌手李丹陽也獻唱了一首

名爲《馬蘭啊馬蘭》的歌曲。

一時間,

毛阿敏和李丹陽還陷入

“暴露國家機密”的爭議聲中。

但要說歌曲的“泄密”,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難辭其咎”

因爲早在《馬蘭謠》之前

那首誰都能哼出來的童謠

“馬蘭開花二十一”

早已暴露了更多重要信息

“馬蘭開花二十一”

馬蘭指的是馬蘭基地

開花指的是原子彈爆炸

21指的是21核研究所

“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

兩個信息的編號

也是保密基地

對外聯繫的唯一通訊方式

1964年10月16日

我國自行研製的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在新疆羅布泊的荒漠裡

巨大的蘑菇雲騰空而起

“東方巨響”震驚了世界

原子彈研發成功的消息

很快就被公佈

但研製原子彈的馬蘭基地

卻在照片裡被截掉

直到“馬蘭”的歌曲、

《東方巨響》等紀錄片

被搬上大熒幕,

馬蘭基地才被公之於衆

外行人不明白,可內行人,

卻被歌曲感動到熱淚盈眶。

曾經那段秘密的工作,

終於可以被世人所知了。

名氣最大的馬蘭基地

卻少有人知道其真實位置

今天,一起走進這裡

感受曾經那段輝煌的歲月

01

馬蘭基地位於新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

在羅布泊的西端

是“兩彈”研發的軍事紀念地。

面積曾有10萬平公里,

相當於一個江蘇省

因爲滿地的馬蘭花

得名“馬蘭基地”

馬蘭基地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核心部分是博斯騰湖附近的

紅山核武器科研中心

核試驗區則設立在羅布泊的深處。

而馬蘭基地作爲生活區

是在水草豐美的天山腳下,

離試驗區超過300公里

如今功成身退的馬蘭基地

面積大約只有37平方公里

相當於一個鎮或一個村子的大小

和碩縣投資600餘萬元

打造了馬蘭紅山軍博園

向世人解密這個“秘密基地”

軍博園入口處

有一座馬蘭花雕像羣,

由馬蘭花的六瓣花瓣組成

上面鐫刻着《馬蘭謠》

軍博園保留着諸多

核工作者生活的印記

期間人員最多時,

科技人員、官兵達1萬餘人

五棟2層高的將軍樓,

張蘊玉中將、張愛萍上將

兩彈元勳鄧稼先、王淦昌等

一大批科學家也曾住在這裡

門前的白榆樹,

樹齡已有110年了,

它見證了當年戰士們的奮鬥。

樓房衆多,

但不見紅磚綠瓦,

多是土磚壘起;

步入樓內,可見

無論將軍還是院士,

家中的佈置都極爲簡陋。

屋內設施也十分簡單,

不過幾張牀和桌子

爲了保證基地首長

和科學家的安全,

離將軍樓不遠處有幾處防空洞

三個防空洞各司其職

較短的二號防空洞

有一個能承接雨水和泉水的蓄水池,

如今依然水源充足

最長的三號防空洞有21個洞穴

洞內指揮間、會議室、

洗漱間等一應俱全

今天的紅山,

還保留着當年痕跡,

每一棟建築都凝聚着

昔日的艱辛與輝煌。

司令部辦公樓

政治部辦公樓

基地訓練場

宿舍樓

第三招待所

俱樂部與露天廣場

政治部食堂

司令部家屬樓

辦公區與營房

通信團機關

小禮堂

在馬蘭基地西側,

靜靜地坐落着一座烈士陵園

陵園中,有將軍,

有科學家,有工人,

但更多的是爲了

驚天動地的事業

而一輩子埋名隱性的普通官兵

02

32年間,中國在馬蘭基地

共計實施了45次核試驗。

但這裡誕生的無數功臣

都值得所有中國人銘記

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

有着不同的姓氏名字,

但有一個共同的稱號“馬蘭人”。

而其中許多

重量級科學家的參加,

其實都離不開一個人,

他就是錢三強

當時34歲的錢三強

已在法國站穩了腳跟

看着百廢待興的祖國

他毅然決定回到故土

各領域極優秀的科學家

都在錢三強的影響下加入

他們中,有號召全體留美同學

“把自己的一技之長獻給祖國人民”的

原子彈研製技術總負責人朱光亞

還有以身許國

化名“王京”20年的

原子彈冷實驗總負責人王淦昌

還有飛機失事時

用身體保護核試驗絕密文件的郭永懷

還有因核輻射患上癌症

臨終才與家人相聚的鄧稼先

10年4次轉換研究方向,

指揮核試驗次數最多的“核司令”程開甲、

從抗美援朝戰場回國,

馬上帶領小分隊奔赴羅布泊

開拓“馬蘭基地”的基地司令張蘊鈺

“回國不需要理由”

80歲孤身一人捐獻獎金

的物理天才彭桓武

56年過去,昔日戈壁灘上

震耳欲聾的歡呼已隨風而逝

莫忘一朵花兒叫馬蘭,

不要忘記每一位“馬蘭人”。